全息电影为什么(全息电影为什么有立体感)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曾羡慕过《钢铁侠》、《银翼杀手》等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全息投影技术 —— 主角随意挥手、动作,眼前的虚拟影像即出现相应的变化。近年来智能、激光、3D等投影技术发展迅速,那么我们距离科幻电影中的全息投影究竟还有多远呢?

在很多对全息投影技术了解不深的朋友看来,全息投影早已实现:

2020年,日本虚拟偶像初音即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亮相演唱会;即使以如今的眼光看来,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但在当时的确引起了轰动。

2015年央视春晚,国内知名歌手李宇春表演创意节目《锦绣》,其中使用的全息投影技术,让无数正在收看春晚的国内同胞惊艳一时。

类似的技术在近几年的各类演唱会上应用广泛,但这项名为“佩伯尔幻像”的光学技术并不属于全息投影的技术范畴。

佩伯尔幻像与全息投影技术之间存在的区别:

要搞清楚二者的区别,首先需要对二者的成像原理有所了解。

佩伯尔幻像是一项视觉错位技术,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利用一张半透半反的玻璃使物体在镜子中成了个虚像,又因为是半透的玻璃所以你又可以看到玻璃后的景物,所以感觉是产生了幻觉的技术(必须借助屏幕、特制的舞台成像,场景固定而且必须处于黑暗的环境中)。

全息投影技术也称虚拟成像技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在空气中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与佩伯尔幻像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无需任何形式的屏幕,而且在任何角度、光线下都能正常观看。

科幻电影里的全息投影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尽管全息投影技术诞生已有整整70年之久(1947年被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首次提出),但可惜的是,全息投影技术直至今日仍然停留在实验阶段 —— 不借助任何屏幕或者介质、直接在空气中投射,一直未能解决(最接近的空气投影和激光束实体3D影像距离商业化还非常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