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属于什么类别设备(监控属于哪类设备)

随着国内产业升级进入深水区,数字化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智能运维却成了新的问题。在信创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过程中,一个难题横亘在所有企业面前:提升整个运维系统的“可观测性”。

或许有人会问,“可观测性”不就是监控?这是很早就用于保障数字化运维的基石。但此处需要提及的是,传统监控已经无法应对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化运维。

信创泥潭:

在智能终端海洋中迷路

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进程中,“可观测性”逐渐声名鹊起,成为一个备受追捧的热词。可观测性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监控,被视为对运维系统更自动化、智能化的洞察。

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可观测性”走入产业视野,一方面是由于产业升级造就的更为丰富的IT场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信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设施迭代。

二者的合力,让信创在不同时期,在细分领域上形成不同的侧重。如信创前期的重硬件轻软件,到2019-2020年间中间件发展跨上快车道,如同宝剑开刃一般让更多基础设施得以物尽其用,信创产业也快速进入了推广期。

大量信创智能终端进入生产场景,却逐渐催生了新的问题:

为了维护设备的稳定运行,通常应用监控的方式最大限度消弭设备故障的可能性,实现运维工作的平稳进行;但是IT环境的复杂化,打破了这一切。

在传统的监控概念中,设备需要仪表板、传感器一类的元件,来反映机器运行的健康状况。这样的传统监控,只能针对设计者预设的故障进行基础检测,随着IT设备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多样化,需要预设更多的“故障情况”,就如同打拳击重点布防几个对方习惯出拳的位置,并不能应对所有打击。这也使得监控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越是引入IT设备,越是增本而不增效,对拥有丰富运维经验的专家越是依赖。这样落后的运维方式,本质上并没有激发信创产品的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国产自主可控替代,一定不是落后替代落后,而是是先进替代落后。可观测性就是国产替代的下一个方向,也是迈向先进的一大步。信创产业自然开始倾向于将“可观测性”作为未来产品力重要组成部分。

客观上说,“可观测性”意味着设备由只能对特定数据监控、被动巡检来暴露问题,质变为设备自查、主动汇报问题所在。

实现“可观测性”

需要攀这几座高山

“可观测性”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但并不易于实现。在基础设施协同趋向“云边端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这个需求被史无前例地拔高。“云边端一体化”带来了数据库等软件的分布式部署,诞生对数据定位、数据展现的诉求。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几座高山必须翻过。

首先需要克服数据孤岛。在信创初期,产品如过江之鲫般面市,但依旧停留在对已有设备的沿袭,而不是遵循新的标准范式、为运维生态所容纳,兼容性不足、数据彼此不互通就成为信创早期的通病。这对于“可观测性”的建立来说是致命的,数据孤岛的无序增殖强行将企业拖回到投入人力维护的陷阱中。

其次是提升对“未知未知数”的应对能力。传统监控解决的问题,是反馈“确定的未知”,即“我知道你可能会出问题”。沿袭这个思路打造的监控系统极度依赖人力,很多进行国产替代的厂商都有过“数千运维人员坐等故障”的血泪经历。“可观测性”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我不知道将出现什么问题,但我有足够的自查、让专家介入的能力”。事实上,通过技术手段描绘系统更全面的状态,将“系统的‘可观测性’”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已经成为了近几年IT架构设计的风向,力争做到“研发走一小步,省去运维走十步”的效果。

再者是提升数据可视化的能力。毕竟人不是机器,人对一张拓扑图的辨识能力远远高于识别机器随机生成的日志。数据可视化,是便于人对硬件的强介入,通过提升人对硬件运作的参与效率来降低运维的难度。

可以说,没有全局视角,没有人与设备的高效互动,可观测性就无从谈起。不少企业缺乏通用的全局智慧运维方案,只能进行局部数字化,加剧信息孤岛的同时还偏离“可观测性”越来越远,这也是他们“越智能化成本越高”的症结所在。

广泛赋予用户“可观测性”

美信时代强力塑造“被集成”能力

“可观测性”的风暴,也逐渐影响到数字化服务商。信创蓝海中,将“可观测性”这一放在业界也显前沿的概念,扩展到to B数字服务领域,这对数字化服务商提出了更为苛刻的需求,因为通用运维解决方案需要在不同信创场景满足上述“可观测性”要求。能被用户“集成”到整体业务中的智慧运维方案,才足以应对下一阶段信创的挑战。

为应对未来需求,美信时代一直将“被集成”作为打造智慧运维方案监控易的重点,提供用户掌握、易用、好用的智能运维平台,从全局赋能信创产品用户“可观测性”。

Big River四合一超融合数据库

着眼于整体IT环境发挥数据价值,应对复杂的数据存储处理需求,是方案能为企业用户广泛应用的基础。“可观测性”的基础是数据库,数据孤岛可能产生在任何产业数字化迭代的进程当中。目前市面上的传统数据库,如关系型数据库,多为早期单一业务场景设计,已经显著落后于时代需求,却仍然在IT领域有大规模应用。根据《2021年中国信创生态市场研究报告》中的调研统计数据,从用户需求来看,用户对数据库、企业应用软件、安全软硬件方面的需求显著高于其他信创细分领域。成熟的to B“被集成”解决方案,就不得不考虑用户构成的复杂性。

应对复杂应用环境的超融合数据库几乎都会成为产业的最终选择。美信时代根据深耕数据库领域多年,自主研发Big River四合一超融合数据库,集表状数据库、KV数据库、内存数据库、时序数据库于一体,这让基于Big River数据库打造的监控易在洞察设备上具备先天优势。数据库支持分布式部署,更利于信创硬件产品云边端一体化部署,有效解决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可监控设备各种类型的日志信息。这让几乎所有进行数字化升级的用户,都能触及故障设备最基本的病兆——事件信息,都可以针对麾下的设备定制智慧运维方案。

以用户整个监控网络生态为前提部署智能运维方案,下一步亟待解决监控的效率问题。“云边端一体化”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事无巨细”的低效运维,让信息的初步筛查、存储完成在本地,同时支持检索,而只保留反映系统运行状态的参数并反馈到一体化运维中心,这也符合“可观测性”的发展要求。运维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观测性”往往诞生在存储、衡量、检索这三个核心动作交融的过程,数据库若不能高效处理这些操作则不具备一体化部署和可观测的条件,这就对监控平台的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监控易则能实现多元异构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响应,支持10万+超大规模高性能设备的监控运维,实现海量设备、协议的高效对接,成为了被用户全局集成的基础。

“可观测性”最重要的一环,是让用户将专家经验与监控结果有效互动。互动的结果,是人与系统的共同成长。对于工程师而言,好的系统不是设计出来的,是长出来的。这话还包含了另一个意思,就是——设计并不能解决一切未知的问题。对于监控运维而言,让人理解、让人归因的意义远远大于解决故障本身,因为这可以让决策者在规划投入时更有侧重。数据可视化就成为了“可观测性”的重要一环。监控易就做到了可自动发现网络拓扑结构,将网络中的逻辑连接关系以拓扑视图展示,准确暴露故障设备及其异常信息,便于用户处理运维问题同时对全生产链进行优化,在提升人效的同时对数字资产进行管理配置。监控易在其中作为全生态的观察者、告警者和参谋,而不是仅仅梳理单条业务线。

通过持续强化数据底座、平台性能和数据可视化能力,监控易具备了能被多个产业领域纳为生态高度智慧运维方案的基础,为多个领域的用户打开了产业升级的大门。目前,监控易已经广泛运用于政府、军工、金融、电力、石油石化、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监控易支持低代码开发,大大降低了产品应用于产业的门槛,也为其“被集成”属性画下了注脚。今后这种“被集成”能力也会成为对数字化服务商的核心要求,以形成对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合力。

宏观来说,“可观测性”是从体系上让设备变得更“聪明”;对“可观测性”的强调,也标志着国内信创产业迈入了新的大门,对人效、IT布局的成长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信创产业逐渐退出试点期、进入推广期的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