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账户包括什么(心理账户是什么意思)


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如果偶然参加抽奖活动中了奖,或者彩票中了奖,你会觉得很开心,愿意请大家吃饭或者进行超出标准的消费。如果你买基金或股票碰巧赚了一笔,你也会很高兴,拿来犒劳自己、家人来一次旅游或者买个轻奢的礼物。

但如果是自己辛苦打工的工资所得、孩子的教育基金或者退休准备的保险等,你便不会产生这种随意消费的念头,而是精打细算,进行储蓄或投资。

再比如,大部分男生都不能理解女生为什么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奢侈品、化妆品等。同样,女生也不能理解男生对数码产品和游戏的大肆消费。这是由于不同性别对心理账户划分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态度。

为什么同样都是钱,你的态度会如此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心理账户”理论于1980年由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萨勒首次提出。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账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人们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决定事情的重要性,进而决定取舍。说得专业一些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如情感情绪、成就动机、价值权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响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决策过程呈现出种种非理性特征。

比如上面案例中,男女生因为性别的不同对消费偏好完全不一样,导致互不理解。这是因为男生把这些消费支出划分在了预算有限的“生活账户”里面,而女生则是将这些消费支出归在了不设预算的“形象账户”里。

如果把心理账户和决策联系起来,大家就会更加清楚它的危害,因为非理性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有失偏颇的。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使人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从而产生非理性决策行为。

现在我们明白了“心理账户”的由来和理论,又该如何应用呢?

一是珍惜每一笔收入,不区别对待。大家在对待金钱时,要尽量摒除“心理账户”的影响,不管是偶然所得、意外所得、馈赠所得,还是辛苦工作所得等,珍惜每一笔收入,都把它们归入自己的所得,进行相对一致的关注和管理,不要因为心理因素上的影响,而对其进行区别对待。

二是理性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看其是否为自己生活或工作所必需,而不要盲目超出自己的预算标准透支,更不要不设预算地进行冲动消费。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