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为什么跌(邮票为什么跌价)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mVl3NoAgdlAK1P_8_2LtQ

内容节选

三十年过去了,那些80年代的集邮册保存至今,能在哪换到一套房吗?

答案恐怕是:哪都不能。

打开购物网站,会发现所有八九十年代发行的邮票现在都可以买到,1984年之后的邮票年册,定价多在一两百块钱左右。最便宜的1993年北方册只要105块,线下的实际成交价格比这个还要低。

如果不要1980年猴票,最多花不到两万块钱,你就可以买齐1980年到2000年,二十年的珍贵回忆——别说一套房,这个价格,在很多大城市连一平方米都买不起。

。。。。。。

而更多邮票则根本没有升值,1997年,为了香港回归而精心准备的金箔小型张,目前价格也只在其面值50元上下徘徊。

比不升值更惨的是破发。2013年发行的《桃花》是中国邮政发行的首套香味邮票,全套邮票面值13.9元,如今的收购价已经跌破面值;同年的《景泰蓝》《小蝌蚪找妈妈》《海洋石油》等邮票,也跌破了发行价。

破发的惨况,在2000年后发行的新票中十分常见。根据邮评人周凤迟在2018年底的统计,2017年和2018年发行的小型张,全部破发,无一幸免。

。。。。。。

1991年之后,中国邮市就陷入了「短涨长跌」,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泡沫身后,留下的是长期的惨淡和低迷。

是谁让中国邮市疲废不堪?集邮爱好者人数不涨反跌、年龄结构老化,邮票的使用场景少、消耗量不断降低,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大量逐利游资的存在,也是加剧邮票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一。

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场游戏中唯一的大赢家——获利甚丰的中国邮政系统。

在民众集邮热情爆发伊始,邮政系统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这波浪潮。他们顺势而动的办法是增加发行量。

前文提到,猴票因为较大的发行量而成为高价邮票中最「亲民」的一枚。但其实,猴票的发行量和后来的生肖票一比是「小巫见大巫」:猴票大约发行500万套,鸡票的发行量是猴票的两倍,狗票就达到了三倍。发行最多的1986年虎票,印了一亿两千多套。

90年代滥发更甚,1992年的猴票发了两亿零四百万张,是12年前猴票的40多倍。现价则是1980年猴票的0.029%——在2.5-3.5元之间。

《XX回归XX》的低迷,也和滥发有关:面值50元的XXX金箔小型张溢价发行价120元,受到了集邮者们的欢迎,排队、一个人限买两张,邮票价格被炒到千元。邮政于是加大印刷力度,最终发行了2000万枚以上,单这一张票,就从市场上「吸」走了20个亿。

不仅量大,发行品类也多。有集邮者吐槽:「现在一年要发布25套邮票,发行量动辄就一两个亿,根本就是圈钱。」

此外,制作粗糙也是新邮票的一大槽点,生肖邮票发行了三轮,集邮者普遍认为后面两次的猴票,制作工艺还赶不上80年代。

来源:大象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