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二手蓝牌南骏多少钱(附近蓝牌南骏牌二手车)

1984年,随着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上汽与德国大众的依次合资,中国汽车行业正式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合资时代。如果把合资当作一种联姻,那这几十年有分有合,有聚有散,展现出来的是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图景。

行业起点低,合资正当时

在如今一众的商用车企业中,如果你身上没有点合资血统,好像在售卖车辆的时候都会心虚不少。尤其在重卡行业,合资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庆铃、上汽红岩依维柯、广汽日野、中国重汽等一系列主流重卡企业,好像都要跟上这一股潮流。

对于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的国家,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世界的汽车工业水平,都会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引进国外卡车先进技术;第二步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合资生产;第三步,进行自主产品的研发及制造。当年的日系车也是按照这个思路一点点发展起自己的汽车工业,而且在市场上也赢得了自己的口碑,中国也不例外。

合资风潮盛行,日系车夺得头筹

1985年,庆铃与五十铃合资,开始了国内第一家合资企业的商用车制造。1993年江铃与五十铃合资,引进五十铃的车型及技术。五十铃凭借稳定、可靠、经济性高的产品特点使得日系车的口碑风靡了市场。

那时候不管是现在的重卡大省山东、河北、河南还是偏远地区的宁夏、新疆、青海、西藏,都能看见日系车的身影,很多就是合资企业的制造产品。日系车的成功试水为商用车的合资提供了范本,与单纯的引入技术相比,合资具有着更有利的结果导向。

欧系车入驻各大企业,重卡合资大势所向

随着日系车的成功合资案例,越来越大的商用车制造厂开始开启了合资之路。合资好像成为企业开挂的绝好机会,更是占领市场的有效途径。

21世纪伊始,随着中国进入众重卡时代,中国商用车企业也从日系车转投欧美车系,一波合资大潮在沸沸扬扬地上演。2007年上汽、依维柯、重庆机电组成上汽依维柯红岩,依维柯先进的科索发动机及驾驶室设计,让上汽依维柯红岩在市场上不断勇创佳绩,杰狮、金刚等产品更是助力上汽红岩摘得“工程之王”的名号。

广汽也不甘示弱,2007年与日本日野建立起广汽日野,广汽日野700系列重卡一经推出,就凭借高可靠性、高经济性、超长使用寿命等产品特点再一次验证了日系车的实力。尤其随着国家对大吨小标的治理和超载的严格管控,日系车更有王者归来的阵仗。

随着合资企业的发展,合资方式也悄然变化。国内企业不再满足只是简单合资带来的市场收益,对合资带来的技术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视。2009年中国重汽与德国曼进行合资时,为中国重汽带来了曼技术发动机、驾驶室、整体生产工艺。以进口车替代的汕德卡更是在市场上打出了口碑,凭借着高可靠性和超长运营里程牢牢坐稳了国产高端品牌的第一把交椅。

关系分分合合,合资百态丛生

并不是所有的合资都顺风顺水,东风与沃尔沃的合资之路用“漫长”两字形容再合适不过。一开始与日产合资,并没有带来商用车方面过多帮助,东风果断再寻他法。经过长达9年的谈判,2013年东风与沃尔沃正式合资。东风凭借沃尔沃的发动机及变速箱技术,让新一代天龙车型更具市场竞争力,不断抢占市场,更是实现了多年销量第一的骄人成绩。

江铃在合资上也是进行过多次尝试,从一开始与五十铃的合资到后来转投福特怀抱生产重卡,不断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自身战略定位。江铃与五十铃的不欢而散或许也促成了另外一段故事。2011年庆铃与五十铃开始进军重卡领域,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打造出巨咖系列车型,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而四川南骏与韩国现代重卡的合资之路却并不顺畅,从一开始不温不火的市场反应到之后的中方股东撤资,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目前的处境也略微尴尬。这一系列的合资案例,不禁重新让我们开始思考合资到底好不好?

除合资情况多样,合资方式也发生着转变。与传统合资方式所不同,北汽福田采用以欧曼业务相关实物资产出资、戴姆勒以现金方式出资的方式。同时,北汽福田帮助戴姆勒打入中国市场,而戴姆勒将支持欧曼的海外市场拓展。中方企业越来越关注对于自身企业的帮助和扶持,而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生产层面的引进。

合资企业纵横行业,自主品牌亮点十足

虽然合资模式是大势所向,但是不乏自主品牌的生命力。上世纪90年代,解放在与奔驰谈判的破灭好像使解放更能耐得住性子,开始自主研发之路。数十年的自主之路成就了解放的金字招牌,一汽解放旗下J6、J7,青岛解放旗下的悍V、JH6等一系列产品更是风靡市场。同时解放也在近几年迅速抢占市场,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陕汽也是自主制造的佼佼者,除了引进德国曼的驾驶室用在F2000上以外,其他的重卡产品也全部都是自主制造的结果,陕汽德龙X3000、M3000等一系列的市场爆款更是让市场看到自主企业的实力。

自主制造不错的市场反应,好像在揭示这样一个真相:自主品牌好像更懂中国市场,适合用户的才是最好。之后大运、徐工、三一等一批自主企业拔地而起,都加入自主品牌阵营。而与三菱合资未果的华菱也开始走起了自主研发之路,为了实现技术不受制于人,更是一下子投入10多亿研究自有的汉马动力。这便是自力更生、奋斗不息自主精神的实在体现。

可不是所有的自主品牌都能得到中国市场的认可,联合卡车的自主之路就走得异常艰难。该自主还是该合资,这个行业争论了几十年的问题,再一次困扰着我们。

合资、自主只是手段,用户需求方为大义

面对合资企业当道的行业现状以及自主品牌的崛起,市场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范本。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不懂中国市场的企业不管是合资还是自主,终将走向消亡。

卡车e族认为,合资、自主只是手段,用户需求方为大义。产品是为了用户服务的,用户不该为企业的合资、自主之争强行买单。对于企业,他们是选择通过合资获得先进技术再进行消化还是通过自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是他们的抉择和对市场的预判反应。但是最终的落脚点终将是用户,尤其是中国市场的用户。

当然,卡车e族也希望未来各大合资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模式的深入,最大程度地利用国外品牌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的优势,真正发展壮大自我优势,打造自己的设计、生产、制造、管理能力,然后做出真正自主的商用车品牌,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贡献出该有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