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百科)

阳光明媚,远眺金山湾海域碧波万倾,东宇海上自升式多功能平台伫立海面,平台周围,一条条海参捕捞船繁忙作业,好一幅牧海耕渔的美丽画卷。

蔚蓝大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经济价值;向海图强,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

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依海而立、因海而兴的烟台,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深入推进经略海洋,全方位打造海洋经济强市。对于坐拥烟台东部滨海38.8公里优质海岸线的高新区而言,深耕“蓝色经济”,恰逢其时。

抢占制高点,描绘新未来。烟台高新区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和产业资源优势,加快建立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培植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推动“蓝色经济”取得新突破。

深耕碧海 牧渔未来

现代化海洋牧场屯起“蓝色粮仓”

在长岛南隍城海域,“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经海004号”智能网箱巍然耸立,宛如一座座“海上城堡”,屯起巨大的“蓝色粮仓”。

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富祥介绍,“经海系列”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亚洲单体最大的深远海智能化网箱。网箱长宽各60米,有效养殖容积达7万立方米,单体网箱年产渔获600-700吨。网箱上搭载了5G通信、海洋数据监测、网衣自动清洗、水下监控等多种系统,可以让鱼群在一个类野生的环境下生长。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巨大的一个网箱平台,只需4名工作人员,数十万尾黑鲪便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类野生养殖。

在深远海“养鱼”,不再遥不可及。2018年,中集来福士在烟台高新区成立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迈出了“油转渔”的坚实步伐。中集蓝将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嫁接到渔业领域,累计交付24座海洋牧场平台,自主研发国内首座坐底式智能网箱“长鲸一号”、首座休闲渔业综合体“耕海一号”、首座海珍品网箱“国鲍一号”、“百箱计划”首座网箱“经海001号”等高端装备,推动渔业养殖不断走向深远海。

海洋牧场,是烟台“海洋强市”、山东“海洋强省”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海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高新区充分发挥海洋牧场对海洋渔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标准制定了《高新区海洋牧场发展规划》,集中连片打造金山湾海洋牧场示范区,进一步扩大海洋牧场建设规模,全区省级及以上海洋牧场达到4处。在此基础上,依托优势院所和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海工+牧场+旅游”特色化发展模式,助力烟台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建设。

“我们立足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创新驱动、项目示范、政策引领等方式,加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升海洋核心技术及关键装备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大力推进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烟台高新区经济发展部高级主办杨国华介绍,高新区已引进培育50多家涉海企业,包括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山东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等企业总部,形成了以海工装备、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医药等为特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全区海洋经济产值增速位居烟台前列。

聚焦海洋种业“芯片”

描绘“一条鱼”全产业链蓝图

走进占地30亩的经海渔业高新区科研中试基地,在全自动化鱼苗养殖生产车间里,满眼望去,是一片连绵的水池。成群的鲈鱼幼苗在水池中欢快地游弋,技术人员时不时捞起鱼苗,观察生长情况。

“这是我们自主繁育的花鲈种苗,去年尝试孵化了20多万尾,随着技术路线逐渐成熟,今年孵化规模扩大到100万尾。”基地负责人郑龙华介绍,从一粒小小的受精卵长成10公分左右的商品苗,基地培育的花鲈鱼苗实现定向选育、全程可追溯。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海洋种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种业振兴行动,正在全国多地打响。在烟台高新区管委的支持下,经海渔业在金山湾建设了8个工厂化养殖生产车间,主要进行北方原产地鱼类品种许氏平鲉(黑鲪)、花鲈和刺参的种业开发、科研中试、增殖放流及深海网箱养殖苗种配套推广。

郑龙华介绍,基地与业内顶级专家团队联合攻关,突破了多项鱼类品系培育与苗种养殖关键技术难题。以花鲈为例,通过原种4代筛选之后,苗种性状逐渐稳定,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耐低温、适应人工饵料投喂等优势。数据显示,相比纯野生品种,基地3公分的花鲈苗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从商品苗长到成鱼,速度快了15%到20%。

不仅是经海渔业,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布局苗种繁育和海水养殖业务领域,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20多个海水鱼类的人工繁育和产业化生产,年产斑石鲷、东星斑等海水鱼类苗种2000万尾,获批国家级水产原种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一条鱼,一个产业链。在加强海洋种质资源保护、高效育种的同时,烟台高新区还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工作,鼓励企业加快种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眼下,经海渔业首批花鲈、黑鲪种苗已经投放深远海智能化网箱实现量产。公司辅以海面规模化养殖、海底生物底播等立体化养殖模式,通过“陆-海-岛”一体化发展,带动海洋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加工处理、冷链运输等整个产业链集聚发展。

瞄准前沿 创新引领

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是谋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烟台高新区拥有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智慧海洋研究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研究院等多家涉海科研院所,培育了3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凝聚起海洋创新磅礴动能。近年来,围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高新区不断汇聚海洋领域科技人才和创新要素,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加快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孵化转化平台,涌现出医用级鱼胶原原料、基于海藻多糖开发的Ⅱ类、Ⅲ类海藻酸盐无菌敷料等系列新型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创新成果。

由烟台水禾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进的新创制抗植物病毒生物制剂D19项目,迎来突破性进展:该产品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来源的抗植物病毒生防产品,也是建国以来第2个、90年代以来第1个新型抗病毒生物农药。产品的研制成功,填补国内关于微生物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发现近三十年的空白。

挖掘海洋清洁能源,加速奔向“碳达峰”“碳中和”,海上风电产业在烟台高新区蓬勃兴起。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积极推动传统海工平台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创新利用,率先推出浮式和固定式海上风机融合牧场网箱解决方案,已经完成3座海工平台的海上风电部署利用。新浩阳高端精密轴承项目投入试生产,致力于打造高端风电主轴轴承研发生产基地。全面投产后,项目可年产高端轴承2000余台套,助力烟台打造“北方海上风电母港”,擦亮烟台智能制造“新名片”。

依托山东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建设完善的海洋经济要素交易市场。海交中心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海洋产权交易机构,重点开展海洋资源要素交易、海洋经济金融服务及海洋技术咨询服务三大业务,在全国首创海域“进场交易”模式,制定国内首个海洋产权交易服务标准,海域资源交易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为海洋产权市场建设提供了“山东模式”。

2017年以来,海交中心完成了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多个沿海地市600余宗、总面积170多万亩的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项目。经过五年的市场化出让推动工作,我省新增确权海域市场化出让比例已超80%,在全国沿海省份位居第一。未来,海交中心还将创建海洋金融创新试验区,健全完善涉海类物权抵押登记和评估体系,依托海洋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涉海融资服务模式,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强省建设不断贡献产权力量。

深耕碧海,向更深更蓝处进发,烟台高新区正乘风破浪,全速远航!(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秀萍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