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叛逃(林毅夫被通缉)

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金门岛守军连长林毅夫纵身一跃跳入海中,奋力游了2000多米成功在厦门上岸。自此之后,他从一名前景优越的军人变成一名经济学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智囊团成员,时至今日在国内乃至世界经济领域内,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林毅夫究竟是谁?他为什么泅渡到内地?又是如何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林毅夫的传奇人生。

在这之前希望您能动动手指头,点赞加关注给我一个支持。

林毅夫,1952年出生于宝岛的宜兰县,当时父亲给他取名为林正义。是希望他长大之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但“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很显然,林正义有着更远大的理想,也正因此,后来他给自己改名为林毅夫。

虽然家庭贫困,但是林毅夫从小就聪慧过人。19岁那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大学,就读农业工程系。在学校期间,林毅夫又是学生会主席,在外人看来,林毅夫有着绝对光明的前途。

然而1972年,也就是20岁的林毅夫,却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就是退学,投笔从戎。这就好比原本上着一所好大学,却突然决定退学,而且还是不保留学籍的去当兵。这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一个愚蠢、错误的决定。

但也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让他之后的人生犹如开挂般节节高升。退学之后,他又考入陆军官校,三年的时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毕业于陆军官校步兵科。而这也让他获得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的机会。在这期间,他依旧没有闲下来,又考入了政治大学,并在1978年,顺利获得政大的企管硕士。

结束学业的林毅夫荣耀返回部队,也因此他直接被派往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当时,马山连是全师最重要的一个连,全连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军人,装备福利也都是全师最好的。而且这里距离内地非常近,退潮时直线距离仅有2300米。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也因此,能被派往这里驻守的绝对都是一顶一的军人。林毅夫的军旅生涯也绝对前景优越。

但此时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孙先生的遗训: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并且随着能力的提升,这句话也更频繁地提醒着他。

在金门任职期间,每到夜深人静时,他就会偷偷收听内地电台,听着祖国热血朝天的发展,看着对岸的万家灯火,林毅夫总会感到心潮澎湃,满怀回归祖国怀抱的向往和期待。但隔在两岸中间的海峡,就像是一道屏障,硬生生将两岸同胞骨肉分离,这让林毅夫既痛恨又无奈。

一天,他听说十年前,驻守金门的一名排长,泅渡到了对岸。当时,这名排长在泅渡之前,借口说是要学游泳,向其他人借了蛙鞋,不久之后,就传出了这名排长泅渡到了对岸的消息。

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发,让抑郁不得方法的他,瞬间豁然开朗。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他的心里冒了出来:泅渡到对岸!

可短短5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首先就是体力上的问题,而且同时还要防备着随时都有可能被发现的危险。一旦被发现很有可能连命都没了。

好在作为一名军人,体力问题倒是不大。他本人本就常常锻炼身体,身材高大健壮。而且喜欢打篮球,技术还相当不错,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游泳健将。所以不管是体力还是游泳,都不是问题。

但该如何做才能不被发现呢?林毅夫很快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也正是如此,他得以成功回归内地。

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也就是在林毅夫任职连长后三个月的这一天夜里,决定泅渡到内地。他以演习为由下达宵禁令,然后让人将消息传达给沿海岗哨:在点名之后,驻防在马山播音站的官兵不准出营房,如果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不准开枪,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查看。

然后,林毅夫迅速换好衣服、拿着军籍证明和相关资料,来到事先踩好点的海边,迅速向对岸游去,经过几个小时的时间,他成功在厦门上岸。当时,厦门也有我军驻防,林毅夫立即挥手大喊自己是来投诚的,然后向我军展示了他的相关证明,这才避免了一场危险的发生。

而在金门那边,驻军也发现了林毅夫失踪一事,很快所有驻军都出动,连夜展开全岛的搜索,甚至在两天之后还展开了演习。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他,一度以为他已经意外死亡。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林毅夫不仅回归了内地,还在日后成为了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

1979年,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林正义,首先就是为自己改名为林毅夫。此时的他并没有急于投身祖国的建设发展当中,而是选择继续深造。

于是,三个月之后,他先是进入北京大学,就读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在学校里他以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流利的英语口语,迅速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并因此获得了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

1980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的西奥多·舒尔茨来到了中国北大演讲。演讲期间需要一名翻译,而林毅夫流畅的英语口语,让他成为了最佳人选,也正是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学府的大门。

林毅夫的表现给舒尔茨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一次,舒尔茨询问他:你想到美国学习吗?在当时,西方国家在经济学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沿,林毅夫自然也明白,他回道:想呀。

他本以为这只是舒尔茨随口的询问,却不曾想,不久之后,林毅夫就收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通知书。

这让他内心欣喜若狂,能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是许多经济学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在北大毕业,获得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后,他就前往了美国,到芝加哥大学学习农业经济。在获得博士研究生之后,他又进入耶鲁大学,并在1987年读完了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也正在这期间,在宝岛的妻子陈云英得知了他的消息,早在当年林毅夫泅渡内地之前,就曾对陈云英说过: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数年。

只不过当时,陈云英以为那不过是一句玩笑话,并没有在意。直到事发之后,妻子才意识到林毅夫早已经告诉了自己,这让她一度以为丈夫离开了人世。

现在,陈云英又获得了丈夫的消息,而且还是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惊讶之余又是欣喜。陈云英立即决定带着一儿一女前往美国,去见林毅夫。也因此,一家人才终于得以团聚。

值得一提的是,在林毅夫深造期间,妻子也在美国学习,她先后获得爱丁堡罗大学特殊教育硕士学位,以及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位。而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八天,也就是1987年6月8日,在林毅夫提出回国时,妻子陈云英更是义无反顾地跟随丈夫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林毅夫的归来,也让他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后的第一个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这之后,林毅夫立即投身祖国建设当中,这无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他先是出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给当时我国的发展把脉,占据着超然的地位。

这之后,他又先后担任农村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研究农村改革,教授莘莘学子,将农业与教育事业齐头并进。

但在当时,国内大学科研设备落后、研究资料也少之又少,师资力量也缺乏,能够合作研究相关课题的人几乎没有。林毅夫几乎在这一领域是孤军奋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也正是他的坚持,让他在不久之后获得一个机会。

1994年,林毅夫与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组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林毅夫担任该研究中心的主任。

创立之初,他到处筹款,以维持机构的运转,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二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级农业决策者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该中心举办的研讨会。

这也让林毅夫他们所创办的这所研究中心,快速走在了该领域的最前沿。为我国在诸多关乎老百姓的问题上,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意见。这里俨然成为了国家决策的高级智库之一。

而在这背后的林毅夫,更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是在被家乡不认可,敌视的情况下,林毅夫也只是平静地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愿意背负十字架,不过我希望这一历史的不幸能早日结束。

2008年,中国的经济实现腾飞,世界为之赞叹。这一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世界银行首次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担任首席经济学家,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的舞台上,已经不容忽视。

在任的四年时间里,林毅夫亲自到各地去调研,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他的学说,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条可选的道路。

从1992年开始,林毅夫获得的荣誉和称号,已经多达几十项,而这还是已知的。一些著名学者认为,鉴于林毅夫的成就,和他在世界经济学界的地位,是极有可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但对于林毅夫来说,比起这些功名,更重要的是他所要做的事情。世界银行的任期结束之后,林毅夫回到国内,重回母校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担任名誉院长,主要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在北大他是明星老师,开设的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他还以自己主持创办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为平台,邀请诸多世界级经济学大师、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来北大演讲,就是为了让学子们,能尽早地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和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早在1994年,他担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时,为促进中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和经济学家的学术互动,从中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他的哥哥就出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了中国经济研究奖。

可以说,在我国经济学领域的教育工作上,林毅夫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是他自己,他的妻子陈云英在回到国内之后,也积极投身我国教育事业。

陈云英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特殊教育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是我国首屈一指的特殊教育专家,更是当今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几十年如一日,夫妻两人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说,如今对于林毅夫还有什么遗憾,那大概就是没能在父母去世时,亲自前去送行。林毅夫曾说,家乡始终是我魂牵梦索的地方,但相比之下,他更迫切希望祖国统一那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