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统印为什么重一公斤()

1975年,夏津县退休工人孟庆明在县城内挖下水道发现铜印,遂上交政府,成县档案馆镇馆之宝——

金代都统印 承唐宋体制

□王瑞国 郭红晓

铜印为矩形印纽,为方便钤印,顶上有“ ”符号。

按右上、右下、左上、左下顺序,印文四个字为“都统之印”,为九叠篆体阳文。

金朝疆域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官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它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是官吏行使职权的信物。俗话说“官评印信”,古代官员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验印”,正所谓“赤绂在躬,非印不明。整传符节,非印不行。”我们在研究古代历史的过程中,官印是体现当时职官变迁、行政区划、地理沿革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夏津县档案馆,珍藏着一枚800年前的官印——金代都统之印。

挖下水道

掘出金代都统铜印

1975年6月,夏津县自来水公司退休职工孟庆明在县城新市街东口南边挖地下水道时挖掘出一枚铜印。此印重560克,印面尺寸长6.2厘米,宽6厘米,印总高4厘米,纽高2.7厘米,铜印的印文为阳文九叠篆体“都统之印”四个字,印纽为矩形,为了方便钤印,印纽上面有一个“⊥”形符号。孟庆明马上将铜印交给夏津县革委会办公室档案组。档案组工作人员收到这枚铜印欣喜之余又有很多疑问:这是什么朝代的印呢?是一枚官印吗?为此,档案组工作人员请教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古代官印专家,经鉴定,这枚铜印为金代官印。目前此印存于夏津县档案馆,为镇馆之宝。都统是军政合一的长官,铜印于金代中期大定年间制造。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疆域辽阔。金朝的官制随着军事扩张而不断地发展和变革,既有女真本族的官制,也有辽、宋的官制,最终形成了具有金代特点的官制。目前已经出土的金代官印大多为武官官印,这和当时金代实行的“猛安谋克”制是分不开的,即军事长官也是当地的政治长官,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战争频繁。金代官印在品质上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以中期的官印最具代表性,这个时期的官印是金代官印中质量最好,艺术成就最高,其印文较为规范,且圆润流畅。夏津县档案馆保存的这枚铜印经专家鉴定正是金代中期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制造,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纵列字数相等

印文是九叠篆体阳文

都统印印文采用的是九叠篆体,它以小篆为基础,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是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古代印文在隋唐以前以小篆阴文为主,印文排列疏松散漫,不规整。隋唐时期开始采用篆体阳文,印文布局讲求对等对称,纵列字数相等,当字数为奇数时,则加一“之”字求得对称、工整,个别笔画少的字入印时,会多一些曲折弯转的夸张,这就是最初的九叠篆。它最大的特点集中在笔画处,给人的直观感觉是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个字的折叠多少,视笔画的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甚至还有十叠以上的。因“九”乃数之终,因此名为“九叠篆”,形容其折叠之多。“曲屈平满”是九叠篆最大的特点,其笔画布局成方形,填满空白部分,以求得均匀。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

侧面、背面无款记

矩形印纽适合匣装

金代官印除印文外,在印的背面和侧面常常刻有款记,款记为铸印年代及印文内容,比如陕西某县出土的“义军都统之印”,在印的右侧刻有“京北行部造”,左侧刻有“兴定四年九月日”,印背左侧阴文刻有“义军都统之印”。夏津县出土的这枚印章侧面、背面皆无刻字,这也为研究金代官印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官印的印纽经历了从简向繁过渡,又从繁趋于简的演变过程,金代的官印不再使用鼻纽、瓦纽、桥纽等,也不再穿孔佩绶随身携带,印纽变成了短矩形把手,变佩戴为匣装。夏津县出土的这枚印章就是当时典型的矩形印纽。

军政一体

都统为管理万户的首领

都统是古代武职官名,始见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进攻东晋时,《后汉书》中记载:“苻坚兴兵攻东晋,征富家子弟年二十以下者三万余骑,置少年都统一人领之。”唐天宝末设天下兵马元帅,都统诸道节度使,以平安史之乱;唐后期为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起义,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辽、金亦有都统、副都统之名,清及北洋军阀时期也设置此官职,多为统领一方兵马的最高长官。金朝军事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设置都统官职始于天辅五年(1121年),据《金史·兵志》记载:“收国元年十二月,始置咸州军帅司,以经略辽地,讨高永昌,置南路都统司,且以讨张觉。天辅五年袭辽主,始有内外诸军都统之名。时以奚未平,又置奚路都统司,后改为六部路都统司……每司统五六万人。”金朝采用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金建国初年,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金史·兵志》记载:“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由此可见都统的权利很大,是金朝统领一方的最高军事长官。

地理位置重要

夏津为古黄河渡口

都统印为何会在夏津县被发现呢?在金朝的百年历史中,夏津长期处于其统治范围内,属大名府。夏津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春秋战国时期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因诸侯会盟,史称“夏盟”。“津”为“渡口”的意思,《水经注·河水》记载:“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夏津县地处北上黄河拐弯处的西岸,为黄河东西过往的重要渡口,“夏津”之名亦是据此而来。当时金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金政权想继续南下攻城略地,南宋意图收复北方失地,而夏津位于淮河以北,地理位置比较重要,金朝在此设置都统掌管军事也是有可能的。另外,也有可能是因各种历史原因,都统印被携带至夏津县而佚失。

金朝十年灭辽,两年灭北宋,而后与南宋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对峙,最终在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下覆亡。这个长达120年的封建王朝留下的可供研究的档案资料却非常少,夏津县出土的这枚都统之印对研究宋、金时期夏津县乃至冀东南、鲁西北的军事活动具有很高的价值。

(原稿载于2020年4月24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往事)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来源 | 德州市档案馆

作者 | 王瑞国 郭红晓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