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打到银行卡里后,是处于活期存款状态的,这时仅享受0.35%左右的活期存款利率。“活”和“死”相对,在银行中还有俗称“死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若将钱存在“死期”中,只要持有到期,能享受几倍于活期存款的利率。但若提前支取,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
那么,喜欢在银行存“死期”的,往往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答案来了。
主妇群体
我国有一些农村家庭中,出于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责任,夫妇俩可能无法同时出去工作赚钱,有些妻子会留在家中照看孩子的学业、赡养公婆等,能腾出手的话,也会去种地或者打一些零工,收入并不多。
而丈夫在外,收入也不见得能有多高。尤其这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事件,有不少人出外打工不仅没有挣到钱,还被封控在外,花了不少。
对这样上有老下有小,收入不高,存款也没多少的家庭来说,抗风险能力并不高,其中有些人是接受不了本金出现损失的。
相对而言,在银行存“死期”,有《存款保险条例》保障,本金安全,还能赚利息。如果家里突然有事急用钱,放弃大部分利息也能及时取出,不会误事。因而,不少主妇群体会倾向于存“死期”。
老年群体
对于老年群体来说,他们的赚钱能力往往不如青年和中年的时候了,手中的钱是半生积蓄,关乎着晚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保障,其安全性也是很重要的。身体也会不可避免地衰老,身体机能退化,有些年轻时的暗伤和隐痛也找上门来,因急病重病和医院打交道的概率也增大了。
相对而言,“死期”可帮其确保资金安全性,同时也不会像一些封闭期长的保险或者理财产品一样,急用钱时就是不让取,是很适合老年群体的。
善用各种手段提高被动收入的人
除了二者外,其实有些看重理财收益的人也会倾向于将部分存款存入“死期”中。因为在资产配置时有讲究,那就是尽量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可以分散整体性风险。
将大部分资金存在银行存款中,可以确保大多数资金的安全性,收益率低一些也没关系。不过,以当下存款利率大环境,全靠银行存款打理所有资金,将很难帮储户跑赢通胀,保住资金购买力,因此适当选择一些其余的存款和理财方式进行增值也很重要。
就如如果图稳妥,可以叠加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储蓄国债和保本不保息的结构性存款;如果想要更高收益率,可以选择股票、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不过刚性兑付被打破后,这些均不保本,所以需要用银行存款降低整体性风险。
也可顺势加入外贸行业,其事关就业大局,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今年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前景广阔。在政策支持下一些外贸经济平台涌现,借助代销的新业态,可让国人在30天周期后享12%的利润折合年化,稳妥安全。
总之,喜欢在银行存“死期”的往往是一些看重资金安全性的人,但由于将钱存在银行难以跑赢通胀,若将所有资金纯用银行存款打理则不太划算。而对于理财风格比较激进的人来说,若想要降低风险,存“死期”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