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
近年来,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早期铺设的各种管道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地下管线漏损、燃气管线爆炸、暴雨内涝、突发性爆管、大面积停水停电等公共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地下管网具有隐蔽性、系统庞大和运行复杂等特点,城市地下管网亟需借助物联网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综合监管。
目前,在我国的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网中已有智能管网系统的运用,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保证城市地下管道科学建设、精准管理、高效运行。
2021年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标《智能管网系统》(GB/T 41004),旨在确立普遍适用于智能管网系统生产、设计、敷设及应用过程中的规范。该标准将在2022年7月1日起实施。
标准中提到,智能管网系统一般包含设备层、边缘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设备层中的传感设备通常被组合到管材、管件、阀门等部件上,在智能管网系统中主要用于采集管网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液位、流速、位移、有害气体浓度、可燃气体浓度以及阀门开度、动作次数、动作速度启闭扭矩等数据信息。
庞大的城市管网系统中,需要进行实时监测的场景非常多,依托前端传感器,智能管网有了强大的感知力。作为城市管网感知终端的各类传感设备,充当着整个系统的“眼睛”、“鼻子”和“耳朵”,当它们发现环境中的氧气、温湿度、甲烷、液位、有害气体等超标时,就会立即发出预警信号,以便管理人员快速采取措施,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通过科技赋能,将不可视的地下管线变得数字化、可视化,形成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改善提升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形成保障合力,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助力城市管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