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元能买什么(15万日元能买什么)

在日本东京,每月只能拿到1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800块,是什么概念?

这几日,日本的年轻人反复讨论着这个问题,起因是源自一篇自述文章,一名生活在东京都地区的二十多岁女子,干着社员的工作,可她每月到手的工资仅有14万日元,根据日本媒体调查,在东京普通的单身公寓最便宜的也要6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800元。

其次,除了房租(大头支出)还有水电煤气这种必须开通且有保底金额,即只要开通了就需要交纳每月最低限额;该支出可定为1万日元(约合600人民币)。

于公于私都不可或缺的手机费1万日元(约合600人民币)。即使平日里选择尽量自己做饭来节约生活费支出,饮食费也需要至少2万日元,算到这还不包括日常的聚餐,交通费,买衣服化妆品等日常消费场景。

该女子在文章中表露出此时的她对人生不抱希望与梦想,当初在大学毕业前,参加校招却惨遭淘汰,毕业后只能先去私塾和面包房里打“零工”,此时每月还能到手25万日元。养活自己一个人也是够了。

但是打零工虽然自由,但是终究不稳定,在两年前她找了一份正式社员的工作,在一家不到50人的小公司当社员,每月工资不高,只是自己冲着一年两次奖金和稳定的考虑就去了。

可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成了企业员工的自己竟然会穷成这样,社保,税金等等扣掉以后,每月只剩14万,奖金还得看业绩,忽高忽低没有定数,每次交完房租,她不敢在外面吃饭,不敢打车,更不敢买衣服和化妆品,每个月唯一的奢侈就是去钱汤泡一次澡。

之所以文章引起日本网友的热评,就是因为大家感同身受,引发了共情,在日本普遍呈现年轻人的低收入现状,普遍来说,在日本正式社员工作更稳定,福利保障更加齐全,而且只要不出意外,你可以在这家企业做到退休。

这种“安逸”的企业制度,让整个日本社会变得异常保守,人们宁愿看着企业收益逐年下滑,也不会“乱出主意”,因此在日本经济萎缩的时代,很多社员的终点就是公司倒闭或者被公司提前退休。

就连日本曾经的电视台老大——富士电视台,也走到了召集50岁以上的员工提前退休的地步,在经济好的年代正社员是香馍馍,可如今,像这位“女子”的年轻社员正一步步被压倒。

2012年,中间收入层(年收入435.5万约合人民币24.5万)到了2017年,中间的定义已经降到了427.2万,在过去的30年里,日本平均薪资水平仅仅增长了6%,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35个成员国,日本以38514美元的平均薪资位列第22名。

与工资对比的是物价,根据日经新闻,日本央行在12月10日发布数据,11月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涨9%,涨幅达到1980年以来41年中间的最高点,在疫情,日元贬值的背景下,日本的经济复苏被迟缓。

为了提高利润,日本的企业想尽办法;一家卖巧克力饼干的公司,一袋饼干卖150日元(折合约8.5元人民币),为了节省成本,悄悄地把包装袋里的饼干,从16块减少到14块。

还有卖糖果的,把每颗糖切小了1克左右,一袋原本有122g减少到110g左右。而这背后,折射的无疑是企业们难以承受的成本飙涨压力。

日本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今的东亚各国普遍生育率低,行业内卷,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企业中,资历比学历技术有时候会更重要,如果年限没到你很难会升迁,但是如果不升职你的工资又会很低,这是一个恶循环,经过几十年的煎熬,曾经的年轻人终究成了后来者眼中的“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