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 19反卫星导弹(sc19反卫星导弹)

(《兵工科技》2022年杂志全年包已上市,多重好礼,欢迎预定,喜欢的朋友请关注兵工科技快讯公众号购买)

近年来,随着太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都在积极打造本国的太空力量,而作为太空力量的重要一环,反卫星武器亦成为各国关注、研制的重点。美国、俄罗斯两国近年来加快了其在反卫星武器领域的进程,进行了一系列反卫星武器试验。而印度也不甘落后,于近年成功试射了反卫星导弹,跻身太空强国。事实上,在反卫星武器研制方面,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并不比美俄等先行国落后,我国在反卫星卫星、定向能反卫星武器、反卫星导弹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外媒绘制的中国DN-1反卫星导弹拦截风云一号C卫星示意图

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加快了太空防御力量的建设,尤其是美俄两国,开始积极推进本国在反卫星导弹技术方面的进程,例如2008年,美军“伊利湖”号巡洋舰发射了一枚标准Ⅲ型防空导弹,摧毁美国一颗在轨的US-193卫星,标志着美军反卫星导弹已经具备实战部署能力;2015年,俄罗斯成功试射Nudol反卫星导弹,并在接下来一年间,成功进行了两次试射,拦截范围更大,部署方式更灵活,意味着俄在反卫星导弹方面的研制进一步成熟。而中国在反卫星导弹研制方面,并不比两国落后。

中国首次反卫星武器试验是在2005年,当时进行了一次SC-19火箭试验,但并没有获得证实。2006年,中国进行了第二次SC-19反卫星导弹试验,但以失败告终。2007年1月1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枚SC-19反卫星导弹,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击毁了轨道高度约865公里、重750千克的报废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据外媒报道,SC-19反卫星导弹亦称DN-1(“动能-1”)反卫星导弹,该导弹是基于KT-1(开拓-1)四级固体燃料推进的太空运载火箭研发的,KT-1又是由DF-21型固体燃料推进的中程弹道导弹衍生而来,其在DF-21导弹的基础上增加了固体三四级燃料,有着全固体燃料、可机动发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响应发射速度快等特点,KT-1火箭可用于发射重量为100千克以下的各种近地轨道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最快可在12小时内将小卫星送上天空。DN-1反卫星导弹以其为推进载体,可有效摧毁中低轨道上的卫星。据悉,DN-1反卫星导弹采用的是近距离爆炸的攻击方式,将目标卫星摧毁。

2015年11月1日,媒体在中国新疆地区拍摄的奇异夜空景观,外媒认为这可能是我国在进行DN-3反卫星导弹试验

2010年1月,中国又试验了第二代反卫星导弹DN-2(“动能-2”,也叫开拓-2)。据悉,DN-2反卫星导弹是一种高轨道拦截器,这种轨道距离地面高度在20000公里到36000公里之间,是美国GPS卫星使用的轨道。和第一代DN-1相比,DN-2在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除了拦截范围更大、机动性更灵活、速度更快、反应时间更短外,其杀伤方式也有了新变化。据悉,DN-2不再是第一代的近距离爆炸攻击方式,而是动能撞击攻击方式,这就要求比第一代反卫星导弹具备更精准确定目标卫星的位置,同时进行更为精巧的制导,以确保能在浩瀚的太空中准确撞上目标卫星。而且相比于DN-1,DN-2的攻击方式不会产生太多的太空碎片。

2015年,我国进行了第三代反卫星导弹DN-3(“动能-3”,也叫开拓-3)的试验。2015年11月1日,在中国新疆地区拍摄的奇异夜空景观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美国有媒体认为,这很可能是中国在测试场进行了DN-3(动能-3)导弹反卫星试验,这次DN-3的发射也是中国第八次试验反卫星武器。据推测,DN-3可能基于快舟11号火箭研制而成(也有人认为是东风-26导弹),采用了更先进的目标捕获系统,并且在飞行速度方面可能更快。另外,有消息称,DN-3在射程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将对人造卫星的打击范围拓展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DN-1、DN-2、DN-3反卫星导弹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反卫星导弹技术的成熟,而且这三种导弹覆盖了低轨道、中轨道和高轨道(同步轨道),将所有人造卫星都纳入了我国反卫星导弹的打击范围。


反卫星卫星试验

反卫星卫星,是指利用卫星对敌方卫星进行拦截的一种方式,同样是反卫星武器的一种。据媒体称,2010年中国发射“实践十二号”卫星,该卫星试图撞击另一颗卫星。2012年中国发射的“实践十二号”卫星,经过一系列机动变轨,成功将一颗实验六号卫星撞出轨道。这意味着我国在反卫星卫星武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目前,我国在反卫星卫星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013年7月,中国发射“实验七号”“创新三号”和“实践十五号”卫星,其中“实验七号”卫星配备了机械手臂,等全部卫星都进入轨道后,“实险七号”卫星在接近目标“实践15号”卫星3公里处突然机动变轨,靠近目标并用机械臂将其捕捉住。这是一种新型反卫星技术,亦称卫星捕获技术,是指发射携带机器人或机械手的卫星,通过接近目标卫星并将其捕获的方式,来达到反卫星的目的。

在卫星捕获技术方面,美国占据着领先地位,其曾先后进行过数次卫星捕获技术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相比于其他技术,卫星捕获技术难度更大,门槛更高,是信息化、智能化在反卫星武器方面的运用。但相应的,其也有使用方便、不会产生太空碎片、智能化程度高、可重复使用等一系列优点,是未来反卫星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定向能反卫星武器试验

在定向能反卫星武器方面,我国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激光武器。中国对激光武器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4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专门研究激光武器。1964年,国家启动“6403”(是640工程中“项目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10米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耙,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该项目虽在1976年下马,但却为中国激光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1986年,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我国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激光武器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激光武器方面的研制,进一步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据悉,我国已经掌握了五大核心技术:激光材料技术,激光辐射材料物理机理及成像图谱技术,一次性快速跟踪定位控制技术,激光成像技术和高密度能量可逆转换载体材料技术。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数款激光武器,在刚结束的2021第十三届珠海航展上,我国就一次性展出了四款激光武器,包括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展出的LW30车载战术激光武器,北方工业展出的CS/OW2车载激光排爆系统、OW5激光武器系统,CY-30“赤焰”激光毁伤系统。

亮相2021珠海航展的LW30车载战术激光武器

虽然这些激光武器功率较小,但却意味着我国在激光武器方面的进步。在激光反卫星武器方面,虽然相关资料较少,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比美、俄落后多少。


结语

我国的反卫星武器,除了上述所说的反卫星导弹、反卫星卫星、激光反卫星武器外,我国还在研发双用途共轨卫星,它能监视或攻击敌人的卫星。另外,我国还在积极构建天基监视系统,例如我国目前正在建设、发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以增强我国的太空防御能力。

(《兵工科技》2022年杂志全年包已上市,喜欢的朋友请关注兵工科技快讯公众号(binggongkejikuaixun),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