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风光车门多少钱(东风风光后车门价格)

7月4日,华为在全场景新品夏季发布会上,推出了AITO问界的第二款车型——M7。新车定位是增程式混动中大型6座SUV,售价31.98万-37.98万元。

这款车也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之后,真正推出的第一款全新车,华为余承东此前甚至还夸下海口:「问界M7将完全超越丰田埃尔法、雷克萨斯LM等百万级豪车。」

尽管被寄予厚望,但是从最终的产品来看,问界M7的创新程度相比于M5还要低出不少,更像是一款主流设计的「融合怪」。

设计乏力,产品难寻亮点

从赛力斯的前身金菓EV开始,设计就是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首款车型SF5尽管有硅谷、跨洋造车新势力等标签加身,但依旧没少被吐槽其造型缺乏设计感。

官方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余承东在介绍相当于其改款车型的问界M5时就曾表示,华为派出了工业设计团队参与到新车的设计中。虽然仍是在SF5基础上进行调整,但整体已改观不少。

如果说第一款赛力斯SF5/问界M5是受到了原本的造型限制,难以做到彻底的改头换面。但双方真正意义上合作打造的问界M7,仍然没有避免设计乏力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辨识度,AITO问界的品牌VI识别设计几乎为零。

现如今,品牌识别系统设计对于任何一个现代企业来说,都已是确保其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关键灵魂。

然而在问界M7上,设计特征反而大幅减弱。唯一与M5相似的仅有前保险杠的梯形格栅,但这种非组合式常规图形的辨识度过于薄弱,远不能起到凸显问界品牌的作用。

相比于M5,问界M7的造型反而更像东风风光580,这是赛力斯母公司小康股份旗下的另一家合资车企。东风风光主打基于微面/轻卡商用车平台改进生产的低端乘用车,中型SUV定位的东风风光580起售价还不到8万元。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问界M7和东风风光580的车身轮廓线非常接近,前后灯组、车门等造型都没有太大区别。最相仿的更属车尾,两者的尾门和车体结构如出一辙,也是奥迪Q系列SUV的特征之一。即使是全车的外观,基本也仅是一些非结构性装饰件的差别。

从造型而言,问界M7属于泯然于众人的类别,难以让人感受到任何特点和设计。

而在车内,问界M7也缺乏智能SUV应有的交互理解。

作为主打家庭场景的中大型6座SUV,问界M7没有任何类似于理想L9全家娱乐空间(副驾、后排娱乐屏,6个座位都有独立音区和3DToF深度视觉传感器等)、特斯拉Model X或高合HiPhi X的便利进出设计等考虑。

问界M7舒适座椅+全车仅有中控一个多媒体屏幕的传统方案,功能性对于全家出行场景来说已经不具备竞争力,即使是配备了Harmony OS车机。

在发布会上,余承东甚至还将第三排的杯架、音响、阅读灯,当成了想让消费者感到贴心的卖点。

更高的定位,

更弱的电机,更短的纯电续航

除了设计乏力之外,问界M7作为定位大幅高于M5的车型,却采用了功率更低、动力更弱、续航更短的动力系统,也是另一个无法理解之处。

正常来说,高级别车型不仅应有更高的尺寸级别,配置、动力等部分也要同步提升,以匹配更高的定位和售价。

但在问界M7上,动力系统反而出现了降级。M7的后电机、动力电池、增程发动机都与M5完全一样,而且还将前电机换成了小功率的型号:

问界M5和M7增程用发动机都是H15RT型1.5T四缸发动机;后驱版和四驱版的后置电机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都是200kW/360N·m;M5四驱版的前电机是165kW/315N·m,更大更重、定位更高的M7四驱版前电机反而缩减到130kW/300N·m;

问界M7的电池容量也没有提升,与M5一样都搭载了40kWh的三元锂电池,但是因为M7车重、风阻更大,导致纯电续航衰减严重,纯电的经济性优势被变相的削弱:

后驱版WLTC纯电续航只有150km(同动力系统的M5为200km);四驱版WLTC纯电续航为135km(M5四驱版为180km)。

绑定华为的AITO问界,

正在面临同质化问题

与大多数合资车企或多家车企联合开发的车型不同,AITO问界背后的小康股份和华为,都缺乏高端用车的研产销能力和经验。

在赛力斯之前,小康股份原本有东风小康,东风风光两大合资车企。前者主要造2万-5万元的微面和轻卡,后者主要造大尺寸、低价位的乘用车,主力车型售价在6万-12万元。

两家企业的产品大多基于商用车平台,而且定位在创新需求不高的低端市场,难以给AUTO问界提供设计、研发、生产方面的助力。如果被迫「通用」,或者无法彻底转变理念,结果甚至有可能导致售价数十万元的AITO问界,被当成换标的东风小康或东风风行。

小康股份的想法是找到一个有足够能力的合作伙伴,先是和东风达成合资的关系,以东风赛力斯推向市场(2020年收回股份),但真正的起色是源自于华为,电子消费领域的「流量密码」在汽车界也同样发挥了作用。

华为车BU的定位是供应商,目前已有智能车云、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五大布局,但这些都属于增量部件,仅是整车中很小的一部分。

从目前的问界M7来看,供应商的意识形态,已经给扩充产品线造成了限制。

首先是产品的需求和理解,即使是供应商和车企做出的同种产品,两者的侧重和策略也都不同。供应商是要将一个产品卖给更多的车企,单品的销量和适配范围是核心,甚至能靠一款产品活的很好,而车企要有足够丰富的同类产品,以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丰富性是第一,某些部件亏本也要做,之后用整车利润平衡。

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一家供应商,缺乏足够丰富的产品线,通常难以撑起不同车型的需求。比如,华为是赛力斯绑定的核心供应商,电驱、座舱等都要采用华为产品,如果产品类型不够丰富,就将导致高低端车型除了尺寸和用料之外,很难在核心配置上拉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