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解决了什么问题(缠论全部看懂了也不会用)

缠论中包含处理问题全解


在缠论中,我们 经常遇到的包含处理问题,一般包含两方面:

其一是在画笔的时候,对内部K线进行包含处理,不过这个问题,太简单,我们在《K线包含处理》中已经详解。

其二是在划分线段的时候,对特征序列进行包含处理,之前,我们已经在《特征序列的包含处理》中做了一个详解,但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未解决,本文就专门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如下:


禅师在原文这样说:转折点下来后,如果第三笔完全在第一笔范围内,那么其后只有两种可能。

1.最终还是先破了第一笔的开始位置,这种走势只被一笔破坏,原线段继续延续。2.最终还是先破了第一笔的结束位置,这种意味着新线段产生,旧线段被破坏。


按照禅师的意思,这里无论内部如何演变,最终就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而本图后半部分,并不属于上面两种中任意一种,却也可以破坏前面的向上线段。既然破坏了前面线段,那就意味着一定出现了新的线段。

当然,我们根据禅师的指引,按照下图红色这种方式,利用辅助线,对后面走势包含处理,进而来破坏前面向上线段的。


但是,当向上线段被破坏后,分析向下笔开始的线段时,此时,向上笔才是特征序列,只有特性序列才存在包含问题,那么,为什么在判断向下笔开始的线段时,依然采用图中红色这种方式包含处理呢?

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们可以再配2张图进行思考。


在上图中,包含处理是按照红色这种。


那么,为什么到了这种图形中,包含处理的方式就按照左边,而不是右边这种呢?

这,便是困扰我很久的、也是唯一的一个问题。不过,幸运的是,散步的时候,我把逻辑理通了。

我们先把困扰的问题写出来:分析向下笔开始的线段时,为什么用非特征序列进行包含处理?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破上图的方向问题,一旦破掉了方向问题,那么特征序列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当做向下线段,是因为我们判断前面向上线段时,对他做过辅助线,再加上禅师也曾如此包含处理过,于是拿到这种图后,我们已经习惯性将它用非特征序列进行包含处理。在完成以上操作后,我们才说它是向下线段。

然后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产生了疑问:向下笔开始的线段,不是应该以向上笔作为特征序列吗?

其实,我们是犯了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之前,逻辑上已经先定义了它是一个向下线段,然后在这个逻辑前提下,才产生了疑惑。这就是根源所在。

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先入为主的错误纠正过来。

那么单纯看上图,他是不是向下线段呢?我们需要回忆下开头所说的两种分类。

转折点下来后,如果第三笔完全在第一笔范围内,那么其后只有两种可能:

1.最终还是先破了第一笔的开始位置,这种走势只被一笔破坏,原线段继续延续。2.最终还是先破了第一笔的结束位置,这种意味着新线段产生,旧线段被破坏。

那么,上图符合哪一种呢?很显然两种都不符合。

所以这个图形根本不是什么向下线段,说它是向下线段,只是因为我们在错误的逻辑前提下,做了错误的包含处理,然后得出了错误的结论,用错误的结论去质疑理论,于是产生冲突。

错误的逻辑:先入为主,先把他当做了向下线段;错误的包含处理:以非特征序列进行包含;得出的错误结论:它是一个向下线段;与理论产生的冲突:为什么向下笔开始的线段,却以非特征序列进行包含处理呢?

看上去,这过程似乎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循环:先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规定存在者,然后却根据此在这种存在者才提出存在问题。

但其实,上述过程实际上并非循环操作,我们满可以就其存在来规定存在者,同时却不曾形成存在意义的明确概念。所以,我们可以规定他不存在明确的向下线段特征。

那么,既然它不存在向下线段的明确概念,当然就不存在“向下笔开始的线段,为什么用非特征序列包含”的问题。

而且,它此时肯定也不是向上线段,所以此在就属于一个无方向状态了。

既然没有方向,而又不得不处理,所以只能顺延着前面的特征序列。

现在,我们做出一种假设:走势最终破坏了第一笔的结束位置。


此时,它很显然符合第二种情况,形成了一个新的向下线段,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它是向下笔开始的线段,也才存在特征序列的方向问题。我们对黑色部分的特征序列包含处理后,就变成了右边的图,这个图形依然是向下线段。

因此,你只需要把那种无方向状态的情况择出去,那么所有的包含处理,就可以继续按照缠论中的包含原则处理了。而对于那种无方向的,就继续按照前面线段的特征序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