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千元余元起家,到公司注册资金3亿多;从只有10余人的施工队,到拥有15家分子公司的大型集团;从“补老鼠洞”,到业务覆盖施工建设、房地产开发、创业孵化园、酒店服务业等行业……这,便是洪思新的创业故事。
近日,记者在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四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见到了董事长洪思新。低调、平和,是他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当地人眼中,他却是一位传奇的民营企业家。说他传奇,是因他出身“草根”,却敢为人先;事业有成,却不忘回馈社会。
90年代初期,洪思新和6位朋友从国企辞职下海,每人出资2000元,开始创业。“除了这点本钱外,我们当时没有任何条件。相当于成立了一个维修施工队。”用洪思新的话说,就是“补老鼠洞”、疏通水管,哪家有需要,就去做一些修修补补的的事情,进而帮人改造房屋。由于他们有拼劲、肯吃苦,第一年下来,就积累了10万元资金,但他们却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把这笔钱用于再投入。
1993年,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洪思新抓住机会,在当年7月登记四汇创业公司,成为德阳第一批民营企业。“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用我们的智慧和勤劳,开启创业之路。”洪思新告诉记者,这就是“四汇”名字的由来。
洪思新说,1998年国家放开政策,他再次抓住机会,当年3月10日,四汇成为了四川省首批拥有建筑资质的民企。
洪思新两次抓住机会,敢为人先,为企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在他看来,企业顺利发展,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公司从创业之初,几位股东一直合作很好,我们采取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的方式,直到现在都没发生任何大的矛盾。”洪思新认为,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企业精神。
1998年后,公司飞速发展,从五级、四级、三级……到2009年,四汇成为德阳第一家获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的民营企业。
如今,四汇的建筑业务立足四川,并已成功拓展了贵州、云南、湖南、安徽、广西、新疆、西藏等市场。同时,还成立了15家分子公司,主营业务也涵盖建筑、房地产、酒店开发、中小企业创业服务。
洪思新说,四汇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所以要感恩奋进,积极创新发展,更好回馈新时代、回馈社会。因此,他热心参与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扶贫济残、捐资助学,累计捐款捐物650万元,光彩事业、公益事业投资2000多万元,常年提供农民工岗位2000人,其建设的创业孵化园引进企业近40家,年创利税4000余万元。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66岁的洪思新用了25年时间,将自己的“草根”企业发展为大型民企集团。但现在,他并不认为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他说,从中央到地方、省上到市上,党委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空前的。各级党委政府重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大环境到小细节,都很给力。“民营企业从来都不怕困难,缺乏的是社会肯定和发展信心。”他告诉记者,如今,民营企业的被认同感空前强烈,责任感也愈加被激发,信心更加坚定,定会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