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谷 俊是什么人(谷俊豪是谁)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生平

西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辛酉(541年)
四月二十八日(一说为正月初三,民国初年,历书载孙真人诞即此日)孙思邈出生于北雍州泥阳县(今陕西耀县)孙家原村。幼遭风冷,经常有病,因汤药而罄尽家产。

大统十四年(548年),七岁。
上学读书,聪明过人,“日咏千余言”。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557年),十六岁。
卫国公独孤信(西魏、北周时期名将,独孤信容仪俊美,善于骑射)见孙思邈,叹曰:“此圣童也。”

独孤信


武帝武成元年(559年),十八岁,立志学医。
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年),二十岁以后。
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学习小有成就,开始为自己及亲邻看病。
立身以后,曾两次患热痢,一次患冷痢。
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三十五岁。
武帝下《诏制九条》,命州县向朝廷荐举人才。
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579),三十八岁。
以王室多故,离开家乡,隐于太白山,从事采药、修炼及治病活动。
静帝(宇文阐)大象二年(580),三十九岁以后。
杨坚以宰相辅政,征孙思邈为博士,思邈“称疾不起”。研究养生之术,自言“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

隋开皇(隋文帝杨坚)六年(586),四十五岁。
曾于是年三月八日,发现有人食芹后“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有头及尾”。根据这一病例,思邈告诫人们“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饧三斗,大验”。
大业时隋炀帝杨广(605—616),六十四岁以后。
由静智道人处得到“三健散”方。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七十七岁以后。

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由太白转隐终南山,与净业寺和尚道宣往来甚密。炼制“玉壶丸”,因未注意气候而失败。
时“脚气病”流行,思邈自创“门冬煎”,大验。曾为著名尼僧净明治愈霍乱病,并以“泥涂唾和”之法,治愈自己疮病。 与外国“贵高人师市奴”相遇。得到龙赉《服水经》一卷,研读“不舍昼夜”。由习业韦澄侄云表处得“治水气肿胀小便不利方”。
唐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元年(627年),八十六岁以后。

唐太宗


太宗召诣京师长安,惊叹其“容色甚少”,将授以官,因辞不受。曾与一野老谈房中补益之论,谓衰年阳道忽盛为速死之兆。后果验。由徐来君处得“疗肿方”,治三十余人,皆效。

贞观三年(629年),八十八岁。
魏征、令孤德棻等修五代史,恐有遗漏,屡向思邈请教。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见”。
四年(630年),八十九岁。 口角疔肿、自疗得愈。
五年(631年),九十岁。
左手中指“触庭树”而肿痛,自疗得愈。

六年(632),九十一岁。
第—次入川,隐于峨嵋山。由峨嵋道士处得“仙人高子良服柏叶法”。
七年(633),九十二岁以后。
七年三月八日,于内江县饮酒过多,四肢痉疼,头痛目眩,额角肿大,“几至殒毙”。周县令请医诊治,百药无效,七日之后,思邈自为处方,“其验如神”。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为前湘东王陈俶平治愈脚气病。
九年(635),九十四岁。
由江州返梁州(今汉中)。时梁州剌史、汉王元昌患水肿,医治无效。思邈投以“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方”,日夜尿二、三斗,五、六日痊愈。

十年(636),九十五岁以后。
再次入川。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李文博治愈消渴病。治愈三十余人疔肿。手疗麻疯病人六百余人,“一一抚养”,“差者十分有一”。又带一病人入山,令服松脂百日,“须眉皆生”。于玄武(今中江),飞乌(今中江蓬莱镇)获曾青,蜀县(今成都东)获雄黄,遂在蜀县魏家炼成太一神髓丹。在峨嵋山开始撰写《千金要方》。

十七年(643),一零二岁以后。
《千金要方》脱稿,共30卷,返回太白山。用“马灌酒”为陇州(今陇县)韩府君治风疾。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233门,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永徽唐高宗李治元年(650),一零九岁。
是年秋,用瞿麦丸为一贞观中远征功臣治箭伤,“其镞不拔,自然而落”。

显庆三年(658),一一七岁。
高宗召见,授以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居长安光德坊鄱阳公主废府,为高宗治病。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等名流,皆以师礼事之。
东台侍郎孙处约携其五子谒见,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验。

四年(659年),一一八岁以后。
授职承务郎,直尚药局。开始撰写《千金翼方》。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咸享唐高宗李治四年(673年),一三二岁。
夏四月,高宗幸九成宫,思邈从驾诣行在。冬十月,随驾返长安。于鄱阳公主废府答卢照邻问,阐发名医愈疾之道。
上元元年(674),一三三岁以后。

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返故里,隐于华原五台山宝云寺。写完《千金翼方》三十卷,自谓“共成一家之学”。

卷1-4为药物部分,总论采药时节、药名、药出州土、用药处方,分论玉石、草、木、人兽、虫鱼、果、菜、米谷等800余种药物的性味、主治、功效、异名、产地、采集时间等;卷5-24为临床各科的方药证治,及养生防病内容等,计妇人4卷,伤寒2卷,小儿1卷,养性、辟谷、退居、补益各1卷,中风2卷,杂病3卷,万病1卷,飞炼1卷,疮痈2卷,卷25为诊法(色脉)卷,其后为针灸3卷,禁经2卷。

千金翼方

永淳元年(682年),一四一岁。
二月十五日逝世。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孙思邈墓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市区西北50公里的大店河西岸庙岭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孙真人坟,在河南济源县王屋山。”明陈贵《游王屋山记云》:“清虚宫西北山,云是聚虎坪,坪下翠微庵,昔孙真人曾于此置货药坪。


据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山民追述,孙思邈坟原为圆顶封土,高约6尺,旁植槲树一棵,大逾合抱,由于人为取土,业已残损,现呈圆形平顶,残高0.7米,顶部直径9米,面积约63平方米,墓周暴露的拱券条砖为33×17×6厘米,与北宋《营造法》所载条砖尺寸基本相符。墓前有孙真圣庙,即孙思邈祠,踏跺40级,为四合院落,中置享堂,左为东厢遗址,右有西厢。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悬山式单体木构建筑。创造年代失考,仅西厢墙壁嵌有清代残碑两通,尚有文字可稽。清咸丰二年重建碑记云:“古有孙真圣庙……道光二十六年二月二日,天降奇灾,一火焚化,独留残神一尊”。现孙真人塑像已不复存在。

药王祠

孙思邈早期曾经在今陕西耀州区城东的北五台山隐居,后世人为纪念他,便改称此山为“药王山”,并在此处修建了药王祠,迄今尚存药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始刻,元宪宗五年(1255年)另刻的碑石。

药王山

主要成就

医术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盘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

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

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医德

孙思邈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

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他关心人民的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医学思想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

总评

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一生勤奋好学,知识广博,深通庄、老学说,知佛家经典,阅历非常丰富,唐初著名文学家孟诜、卢照邻等人对他皆以师尊之礼相待。

《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清时期被尊称为“药王”。

以上资料来自马伯英《孙思邈年谱》、张厚墉《孙思邈年谱》及药王山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