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柴油什么价格走势(2012年的柴油什么价格走势最好)

一、柴油产量

我国柴油产量从2018年起,产量连续三年下降,到2020年中国柴油产量下降至15704.9万吨,相较于2017年柴油产量下降了2413.1万吨。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炼油厂成本不断上升,但是价格却保持稳定,使得炼油厂生产柴油的意愿降低,柴油产量下降。2021年柴油产量为16337万吨,同比累计增长2.72%。

2015-2021年中国柴油产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21年中国柴油产量前十省份合计产量为12057.3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为73.80%。其中,山东省产量最高,2021年产量为3117.6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为19.08%;第二为辽宁省,2021年产量为2468.3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为15.11%。前三省市总产量为7235.4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为44.29%。

2021年中国柴油分省市产量TOP1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柴油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从地区分布来看,2021年中国柴油在全国七大地区均有生产。其中,从产量来看,2021年产量最高的地区为华东地区,2021年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7.03%。其次为东北地区,2021年占比为18.59%;第三为华南地区,2021年占比为14.99%。

2021年中国柴油产量分区域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21年中国柴油产量最高的企业为中石化,产量为5985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为36.63%。凭借资源成本、区位与政策优势,2016年至今地炼柴油资源占全国的比重从不到3%迅速上升至32%,较2010年增长10倍左右。与此同时,在需求饱和的市场环境下,三大石油公司的柴油资源份额则从10年前的93%降低到2021年的63%,年均下降3个百分点。

2021年中国柴油市场份额分产量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柴油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三、柴油进出口现状

与汽油进口情况相似,我国柴油进口量同样维持低位运行。2011年柴油进口总量在244万吨,创近年来最高水平,2012-2017年我国柴油进口总量均维持在100万吨以下。2020年我国柴油进口量为123万吨,同比下降36.84%。2021年我国柴油进口量为93.79万吨,同比下降26.8%。

2015-2021年中国柴油进口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中国一次炼油能力的不断增加,近几年来我国柴油的出口量不断增加,2019年我国柴油出口量达到2204.47万吨,同比增长16.97%,中国柴油出口量达到短暂的巅峰,随后中国柴油出口量开始下降。2020年全年,柴油出口量为2067.59万吨,同比下降6.21%。2021年柴油出口量为1849.79万吨,同比下降10.53%。

2015-2021年中国柴油出口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柴油产业发展建议

一是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柴油市场的应对,建议国内石油企业要从生产、销售、出口、库存等多环节、多业务统筹考虑,建立一体化、系统化的应对策略,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提早谋划,主动应对柴油市场的变化趋势。

二是从短期业务目标出发,考虑到国内进口轻循环油规模减少、地炼加工量降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等因素促使2021年9月份以来柴油资源偏紧的情况,建议具备条件的柴油销售企业抓住扩销上量的有利时机,利用资源优势扩大客户开发,挽回流失客户,为未来几年柴油销售规模的稳定打下基础。

三是在柴油长期营销策略制定方面,石油企业应建立五个“一体化”的营销方向:多业务客户一体化开发,即不同业务线的客户资源共享开发;营销资源投放与库存经营一体化运作,即营销资源的投放应考虑销量和库存联动的综合效益;区域产炼销一体化协同,即同一区域上中下游企业一体发挥合力;批发与零售一体化联动,即批发与零售一体运作、一体算账。通过五个“一体化”的营销方式,积极探索柴油稳量增效之路。

四是建议国有石油企业考虑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增强炼化环节与销售环节的一体考核,实现以市场化价格进行内部结算,增强柴油资源的价格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五是在前瞻性研究方面,企业应关注地炼发展、非标资源流向、替代燃料进展、区域竞争形势及政策走向,进一步加强市场研究工作、创新营销方法体系,适应新形势下柴油高质量销售的要求。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