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有味精(中国什么时候有味精的)

随着日本的味精风靡全世界,整个鲜味调味品行业都是它的天下,并长期保持垄断地位,直到30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宣传日商“味之素”。这种鲜美的白色物质引起了一位年轻人的注意,他买了一瓶回去仔细研究分析,发现“味之素”就是谷氨酸钠,于是他在自家小亭子间里着手试制,没有现成的资料,他四处收集,并托人在国外寻找文献资料,没有实验室,他拿出新牛皮胶厂支付他担任厂长的工资,购置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分析设备,他凭着在兵工厂学得的化学知识,认识到从蛋白质中提炼谷氨酸,关键在于水解过程,两年之后,神奇的白色粉末终于研制成功,并由味中精华”之意取名为味精,这名年轻人就是誉满中国的“味精之父”/实业家吴蕴初先生,他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即用34%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小麦麸皮、含有约40%谷氨酸),得到一种黑色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得到白色晶体谷氨酸,再通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得到谷氨酸钠。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向市场上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味精,同时打造出了“国货味精”、“完全胜过日本味之素”的口号,从此打破了日本“味之素”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味精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于1992年成为世界味精生产的第一大国和全球味精的定价中心,2002年,我国味精行业产量突破百万吨,达到110万吨规模,到2010年,产量达到256.4万吨,但自2010年起,我国味精产量增速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工信部在2011年开始加大了味精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近年来随着调味品产品升级趋势加剧,替代效应使得用于餐饮业与居民家庭消费的味精需求减少,而酱油、鸡精等调味料的增长导致用于食品加工业的味精需求则增多,目前国内味精市场产量在200万吨左右,下游需求行业为食品加工业,餐饮业与居民家庭消费,三者比例约为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