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格力为什么削藩(当时哪位领导主张卖掉格力)

“我在格力干了N多年,是战斗的N多年,斗争的N多年,与市场斗、与人斗、与自己斗。”

董明珠——《行棋无悔》

作为家电行业的顶流存在,格力董明珠一直以“霸道总裁”,“铁娘子”的女强人形象存在,斗争几乎贯穿了董明珠的整个格力生涯,与经销商斗、与同行斗、与潜规则斗……以致于业界评说“董明珠走过的路不长草”,而在和经销商斗争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便有几次影响力较大的“削藩”事件,引爆了格力和经销商的矛盾。

第一次削藩:砍大户

早期的家电行业,各大厂家都依靠当地大户攻城略地,格力也不例外。

1996年,受到洪水等天气影响,国内空调市场呈现低迷之态,为了清理积压库存,家电价格战频频爆发,从黑电蔓延到白电领域,一大批家电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倒下,而格力在这场空调战役中不但没降价,董明珠反而挥刀斩掉了格力第一大经销商。

当时以科龙为首的空调企业率先发起价格战,其他厂家被迫纷纷跟进,降价幅度之大,让格力经销商和总部都感到非常紧张,主张格力降价之声此起彼伏,以便在市场竞争能保持优势,而此时已经升任经营部长的董明珠,对于降价之举向来非常排斥,在她看来降价不仅会扰乱价格体系,也会造成消费者持币待购,最终拖垮格力,在得到朱江洪的支持下,董明珠力排众议,最终决定坚持不降价。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这个消息一公布,首先暴跳如雷的格力第一大经销商立即飞往珠海“逼宫”,凭着自己第一大户的身份,平日便不把格力政策放在眼里,企图联合格力高层,软硬兼施逼迫董明珠降价让利,然而董明珠不予理睬,这位大户又拉拢一批格力较大的经销商,以放弃格力作为要挟,董明珠依旧不为所动,霸气回绝,双方火药味十足。

其实董明珠对这位经销大户并非不了解,此人在市场低价倾销抢占市场,扰乱格力市场秩序,对于各地的经销商都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大有天下苦秦久矣之势,终于,在董明珠的主导下,一场“打大户战役”正式拉响,在对他进行一番调查后,格力对其正式下达封杀令,停止对这位经销大户供货,原本盛气凌人的经销大户瞬间傻眼,尽管此后多番求和,依然无济于事。

董明珠的铁腕清理大户,迈开了格力自我革命的第一步,不仅稳定了格力的经销秩序,也维护了绝大多数经销商利益,为格力此后的跳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就是在这一年,格力首次超越春兰霸据空调企业榜首。

第二次削藩:淮地哗变

虽然格力砍掉了一些大户维护了市场稳定,但经销商和厂家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格力空调

为了更好地解决经销商乱价斗殴和窜货的顽疾,格力创造性地开启了“格力模式”,也就是以资产为枢纽,品牌为旗帜的“区域性股份制销售公司”,将经销商和格力捆绑在一起,建立起经销商和厂家的利益共同体,开始了“统一批发、统一管理、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的模式,这也成为此后格力高速发展的引擎。

偏偏这期间又便发生了一起“淮地哗变”的事件,让格力模式走向了风口浪尖。

淮地作为“格力模式”最早推行的一批城市,在股份制销售公司成立之前,也是深受窜货之苦,于是几个大代理商合并成立了淮地销售公司,梁某则是销售公司高管。

2001年,格力接到淮地经销商和股东的举报,称梁某违规吸纳员工和下级经销商资金,并承诺高达40%的回报,并且无视格力的禁令,将空调低价抛售,造成格力市场价格紊乱。此时空调市场即将迎来旺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严重影响格力在当地的市场销售,董明珠亲自前往淮地了解情况,并对梁某的工作做了调整以示警告,但没想到第二天,梁某便发生了抢夺财务公章的恶性事件,还以股东大会的名义撤掉了财务部长,让这起事件陡然升级。

得知事态严重性的董明珠连忙乘坐飞机抵达淮地,如果不能及时稳住局面,下级经销商打给淮地公司的5000万货款都可能出事。

果不其然,一个银行的通知很快传到了董明珠耳里,梁某要将淮地销售公司账上的资金提取出来,吓得董明珠立即委托律师带上委托书通知银行冻结账上资金,结果银行以必须董明珠亲自到场为由进行了拒绝,不得已,经过一番协商,最终要求董明珠出具签字有效的公证书才行,董明珠只能奔赴千里之外的珠海,做了废除公司公章的公证,这才保证了公司账上的资金安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格力专卖店

事后,梁某公开了地方销售公司和总部的矛盾所在,称双方的矛盾点在于“返利”,格力对于销售公司的返利全凭董明珠一张嘴,而这种无纸化的操作,给下面的销售公司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年终返利如果不能以纸质的形式呈现,到头来能不能拿到都很难预料。而董明珠则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返利“纸质化”,一旦被同行获悉返利政策对于格力的营销渠道将造成不利冲击。

淮地事件发生后,格力以另一家“淮地新兴格力销售公司”取代了原来的销售公司,淮地作为格力模式的样板试验点,此次的风波也说明了短期内经销商和厂家的矛盾依然不可避免。

第三次削藩:滨江事件

无独有偶,另一起格力“削藩”事件又在滨江上演了一遍,而这次的事件更是将格力和经销商的矛盾推到了台前,也暴露出格力模式隐藏的缺陷。

滨江格力销售公司作为格力模式的另一样板,寄托了格力很大的厚望,格力模式能否带动格力的高速发展,滨江成败的意义至关重要,但很快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自从格力区域性股份制销售公司取代了原先多个区域代理商的模式,市场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管理,但也造成了垄断的问题不断出现,大权在握的销售公司为了一己之利,不仅私扣零售商返利,抬高批发价,更是出现了捆绑销售的恶劣现象,借助格力的渠道,强迫客户兜售其他品牌的空调。

1998年,格力总部不断接到滨江下级经销商的投诉,称做格力不仅不赚钱,甚至赔钱,引起了董明珠的注意,为了调查清楚情况,格力董事长朱江洪亲自下到市场“微服私访”一探究竟。

珠海格力电器

原来,滨江销售公司的吴某,动用手中的格力发货权,私自抬高批发价和克扣客户的利润,下面的客户也是敢怒不敢言,查明真相的朱江洪下令吴某返还了本该属于客户的利润。

但好景不长,吴某的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伸得越来越长,背地里又偷偷经营起其他空调品牌,并拉拢了员工入股,组建了新的销售公司,借助格力的销售渠道,大搞体外循环,要求客户想要经营格力,必须捆绑销售其他空调品牌,甚至放言“全国家电进入滨江市场,必须通过我这第一关”,引起下级经销商抱怨不断。

最终,格力新成立了一家“新兴格力公司”取代了原来的滨江格力,董明珠再次成功“削藩”维护了格力的市场稳定。

在董明珠几次成功的“削藩”后,格力的“区域化销售公司”模式也变得更加清晰起来,因顺应了渠道从大户走向终端的必然趋势,又将厂商捆绑为利益共同体,成为此后格力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董明珠也凭借自身强有力的手腕,完美地诠释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这也是很多经销商愿意愿意追随格力的根本所在。

从大户到区域性股份制销售公司,再到后来的专卖店模式,格力的每次渠道变革都伴随着“削藩”,但随着渠道不断扁平化的来临,格力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臃肿的颓势,格力的下一次“削藩”,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