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什么时候有的(米是什么时候有的单位)

现在大米占据家庭主食的妥妥c位,但其实中国人最早的主食并不是米饭,而是黍和稷,黍稷是一对北方粮食兄弟,黍脱壳后叫黄米,个头较大,粘性高,适合用来酿酒做糕点,稷脱壳后叫小米,个头较小,颗粒感强,主要用来煮饭煮粥,由于他俩根系发达,皮脂耐旱,就成了北方地区主食,统一北方好多年。

而大米在唐宋以前上餐桌的频率并不算高,因为水稻喜欢湿热环境,都长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南方地区,北方不太见得到,栽培技术有限,产量不高,直到魏晋南北朝米饭都是属于贵族食物,此后几百年间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隋唐统一时,稻米才被广泛使用。

而此时北方餐桌已经被另一种主食小麦占据。小麦虽然登场时间较晚,但由于它便于保存,磨成面粉后可塑性强,所以一经出现就迅速取代黍和稷,成了北方主食一哥。

隋唐以后吃大米饭逐渐普及,除了国内农作物种类增加,还引进来不少外来的瓜果蔬菜,这时候人们发现虽然大米饭口味单调,但它百搭呀,正好配菜食用,而且大米有非常优秀的主食潜质,碳水高,耐贮存,脱壳后不易变质,经过技术改良能实现大规模收成。

三百多年前,清朝的康熙皇帝亲自培育了一种杂交水稻,亩产量最高达到过940斤,是中国古代水稻亩产量的最高记录,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水稻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性不断增强,产量也不断提高。

后来人们发现不只南方可以种水稻,我大东北也行,东北的黑土地富含丰富的矿物质,能够给水稻提供充分营养,而且那儿的水稻生长周期长,基本都是一年一收,水稻有的是时间酝酿美味,巨大的早晚温差也有利于直链淀粉的囤积,所以大部分优质稻米都产自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