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为什么经济(东京为什么经济发达)

北京冬奥会,注定是一场备受瞩目的奥运会。

据美国探索传媒公司(Discovery)透露,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开幕后,该公司的Discovery流媒体用户订阅量迅速上升,与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同期相比增加了整整8倍。

然而,新冠疫情的肆虐,又令此次奥运会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疫情防控的种种措施,医疗保障的种种支出,让此次奥运会注定要比以往承担更多的费用;赛场上虚位的坐席,园区内稀少的游客,意味着此次奥运会的整体收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样逆境中举办的奥运会,是否能够战胜重重困难实现正向的收益?

新冠疫情下的“奥运赔钱路”

2020年,由于疫情的肆虐与国境的封锁,世界各国几乎全都陷入了瘫痪的状态。

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别国参加一场运动比赛。

原计划于2020年举行的日本东京奥运会被迫延期。面对这样的窘境,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不禁感慨道:延期举办奥运会将会是“极其复杂的挑战”。

即便运动健儿和相关人员不来,日本的资金消耗仍在继续。

新建的场馆需要养护,购置的设施需要检修,招募的人员需要工资,预订的酒店需要处理,各项繁琐的事务让整个日本承受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外界普遍预测,奥运延期对日本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低于60亿美元,单是这一年内的场馆维修费用便会高达28亿美元。

2021年7月3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终于在日本国立竞技场举行。可是日本的“奥运赔钱路”,并没有在这一天划上句号。防疫费用的增加,门票收入的消失,外来游客的减少,成为压垮东京奥运会的三座大山。

为了保证运动健儿和相关人员免受新冠疫情的侵害,东京奥运会需要比以往奥运会承担更加高昂的医疗防护费用。在奥运会半个月的时间里,日本每天都要投入300个医生和400个护士做好检疫和治疗等工作。

然而,再高的卫生支出也无法让人们克服对疫情的恐惧。东京奥运会赛场的观众席,依然空空如也,而那原本能成功出售的448万张门票,最后全都烂在了售票台里。

在当初东京申奥成功之时,日本满心欢喜地计划靠着此次奥运会刺激本国消费,实现奥运繁荣,借此获得高于门票收入数十倍的经济增长。

然而,一切都落空了:旅游、航空、餐饮、地产等行业的收入,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不仅没有任何增加,反而比之平时还大幅下降了。

2021年,日本所有关于“奥运创收”的美梦,都在落幕式的那一天沦为泡影。

据公开资料显示,东京奥运会总投入136亿美元,直接收入为72亿美元,亏损高达64亿美元。若是加上整体经济上的投入和回报,日本将成为历届奥运会之中亏钱最多的国家。

预算最低的北京冬奥会

冬季奥运会往往比夏季奥运会更容易亏损。

世界上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冰雪资源匮乏,而冰雪资源丰富的地方基础设施又极度落后。在两难之下,历届冬奥会举办国往往都选择了后者。

这无疑让它们必须在场馆修建、设施购置等方面比夏季奥运会投入更多的金钱。“冬奥劣势”就此形成。

2014,俄罗斯选择在索契举办第22届冬奥会。这个冰天雪地里的边境小城,在苏联解体后经济水平严重衰退,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直到2007年其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

为了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城市举办冬奥会,俄罗斯投入高达500亿美金的实际费用,其中,有64亿美金专门用于奥运场馆的建设。

2022年的中国面对着“冬奥劣势”和新冠疫情的双重考验。当世界所有人都以为北京冬奥将会超过索契冬奥会成为历史上开销最大的奥运比赛时,中国却给出一份世界近十年来最低的奥运预算。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北京冬奥会直接预算总共有两项:赛事编制预算约为15.6亿美元,场馆建设预算约为15.1亿美元,合计只有30多亿美元。这个预算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1/5,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1/15。

我国能用极低的成本顺利举办这次冬奥会,完全得益于“节俭办赛”的核心理念。

2008年,我国选择在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而2022年,我国再次选择在这座发达的城市举办冬季奥运会。像北京这样的“双奥城”,世界上仅此一个。

中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08年奥运会让北京成为了全国竞赛场馆最多的城市。在奥运结束后,这里仍然有多达25座赛时场馆得到了保留和使用。

此次冬奥会在北京赛区的13座场馆中,共有11座是08年奥运会的遗产,包括“鸟巢”、“水立方”与五棵松体育馆等知名场馆。

由于良好的保养与维护,它们稍加改造就能够立刻投入使用。这为本次冬奥会节省了接近一半的场馆建设费用。

在硬件设施方面,中国也将节俭的精神贯彻到了极致。

各国体育比赛结束后,器材和设施的处置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尤其是奥运比赛这类大型赛事所留下的硬件设施,每年都要花费接近几亿甚至几十亿进行维修和养护。巨额的开支让许多国家不堪重负,直接选择废弃这些硬件设施。

而本次冬奥会充分吸收了以往赛事的经验,场馆内的硬件设施不再采用直接购买的方式获得,而是通过向先进器材企业租赁来满足赛时需要。这不仅节省了30%以上的硬件购买成本,更省去了日后维修折损的超高费用。

疫情困境中的超高收入

自1984年尤伯罗斯让奥运会盈利起,门票收入便一直是奥运会的三大直接收入之一。

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被世界誉为“史上最赚钱的奥运会”,这届奥运会总收入共计25.5亿澳元,其中,门票收入便高达6.58亿澳元,占了整场奥运会收入四分之一。

可惜今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注定与门票收入无缘。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冬奥会只对国内观众定向开放,其上座率与往届奥运会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但也正是由于世界各地的游客无法前来北京一睹奥运盛况,电视与互联网的转播成为了他们弥补遗憾的唯一方式。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超过1亿观众在视频平台收看北京冬奥的开幕式和比赛;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冬奥项目的澳大利亚,仍有大约40%的人口通过转播关注着此次奥运盛会。

有研究机构预计,北京冬奥会转播收入将突破11亿美元,远超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9亿美元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8亿美元。北京冬奥会或将成为史上转播权最有价值的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超高的关注度,吸引了无数优质企业参与赞助。

北京冬奥组委近日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经济遗产报告(2022)》显示,除了14家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外,北京冬奥会已签约45家赞助企业,其中官方合作伙伴11家,官方赞助商11家,官方独家供应商10家,官方供应商13家。

而早在2021年7月,北京冬奥组委就通过对照历届冬奥会赞助收入数据发现,北京冬奥会市场开发可实现的赞助收入,已经超过了以往历届冬奥会的同类数据。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中国一直都是全球赞助商最好的选择。

当2021年日本奥运会的吉祥物玩偶仍在仓库里落灰时,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冰墩”早已火爆全球。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所有店铺都处于脱销的状态。

在北京王府井特许专卖店门口,每天太阳还未升起就有无数人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龙。他们顶着-5°C的低温苦等5、6个小时,为了就是能在断货前买到一个“冰墩墩”。

在一“墩”难求的世界级现象为全球媒体关注报道之际,中国凭借着以“冰墩墩”为代表的奥运周边获得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据山西证券预测,2022年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收入将突破25亿元人民币。

奥组委的收支数目能够记录一场奥运会的账面盈亏,却无法衡量一场奥运会对国家经济的真正影响。

在筹办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的四年里,我国被奥运题材推动的相关产业就有50多个。这场冬奥会是我国冰雪行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是我国数字货币流通的试验场,是我国绿色能源的体验馆,也是我国未来碳中和时代的投资风向标。

它所带来的不是几亿美元的直接收入,而是对于整个中国多方位的推动和改变。当疫情结束,经济恢复,这些提前点下的棋子将为我国带来千百亿的回报。


作者:刘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