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执牛耳是什么意思(执牛耳 什么意思)

现在说起某行业的领军人物,常常会用执牛耳者这样的词,那这个“执牛耳”究竟来源何处呢?

《左传.哀公一七年》里有这么一段话: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

这个故事说的是,鲁哀公在公元前478年,在蒙地与齐景公会面,并且与齐国结盟。

鲁国执政大夫孟武伯协助主持者完成两国国君的会面仪式。在仪式上,齐景公恭敬地叩首,而鲁哀公却只是弯腰作揖还礼。

齐国国君的随从人员见此都很不高兴,有的还发怒了。孟武伯解释说,不是天子,我们国君是不叩头的。接着,他又问自己的随从高柴:“诸侯结盟的时候,由谁执牛耳?”

这个高柴就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季羔,又被称为子羔。

高柴回答:“哀公七年,鄫衍之役那次,执牛耳的是吴国公子姑曹;发阳之役结盟之时,执牛耳的是卫国的石魋。“

在当时,吴国是大国,卫国是小国。孟武伯想了想就说,既然有先例,那无论大国小国都可以出面主持盟会了。

于是,孟武伯当即说:”那么,这次执牛耳的人就是我了。“

晋代杜预在注释中写道:“执牛耳,尸盟者。”

这里要多说一句,春秋时代,各国诸侯在歃血为盟的时候,都要割牛耳取血,他们把割下的耳朵放在珠盘上,由主持盟誓的人端着盘子主持仪式。这一做法就叫做“执牛耳”。

不过关于这种割牛耳放血,歃血为盟的礼仪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祭祀仪式,文献中最早能看到的关于歃血为盟的记载,见于《周礼》。

《周礼天官玉府》郑注:“合诸侯以割牛耳,……尸盟者执之”。

一开始关于盟礼所用的牲畜也是有讲究的,天子用牛马,诸侯用犬狗,大夫以下用鸡,到了春秋时期,礼法不严,诸侯结盟也用牛了。

所以,后世就把主盟者称为“执牛耳”,也指在某一行业举重若轻,居于领导地位的人。

@八闽古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