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1 体现类主观题[设问特点]
“体现类”题的设问方式通常为“分析XX体现的XX道理、”“分析XX是怎样体现XX道理的”、“分析XX是如何做到XX(理论化)要求的”的标志性字眼。
“体现类”题对考生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采点—透联—作答”的四步解答法:
1、定点:研读设问的具体限制的指向,确定应该研究和利用的材料内容,确定可用的知识范围。
2、采点:分别分层次和从总体上研究所定材料内容,概括、采集材料的有效信息点。
3、透联: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联想、对比等思维方法,逐一找出所采集到的各材料信息点所联系、对应的符合设问限制的有效知识点,实现材料信息与有效知识点之间的正确联结。
4、作答:将透联的过程和结果书面化,形成答案。
各答案要应采取“材料信息+这体现了+教材知识”或“教材知识+这体现在+材料信息”的句式进行组织。
[失分警示]为减少失分,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把握材料坚持“分层把握与总体把握相统一”的原则,防止遗漏材料信息。
2、透视材料信息联系的理论坚持“角度变换”的原则,即要多理论角度地研究材料信息。
3、组织答案坚持“材料概括与观点表述相统一”的原则,防止材料与观点相互分离(只答知识或只搬材料),或貌合神离(虽然既有“材料”又有“知识”但两者不相匹配)。
如果是哲学题,还应注意知识表达要力求“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
4、检查答案坚持“再次确认材料和知识是否符合设问要求”的原则,及时发现和防止答案偏题,劳而无功。
如:设问要求分析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的唯物论知识,检查答案时,就既要再次确认自己所概括的材料是否是材料二中关于如何做的内容,又要再次确认自己揭示出来的知识结论是否属于唯物论部分。
例题
专练2 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设问特点]“意义或影响类”题目的设问形式很多,但其核心要求是“运用什么知识分析什么做法、事件、现象的意义或影响”。
在具体程度上,有的题目比较笼统,即笼统地要求分析什么的意义或影响;有的则比较具体指出了什么对什么的什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意义或影响。
这类题目在本质上是要求考生以一定的知识(教材或热点知识)为指导,通过合理想象、推导,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分析意义和影响是有区别的:分析意义只是分析积极影响,分析影响还包括消极影响——危害。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
1、明确所要分析的影响的指向
即必须通过审题,弄清题目是要求分析“什么”对“什么”的“什么”影响。
第一个“什么”是指“影响者”,题目一般会直接明确地规定。
第二个“什么”是指“被影响者”;第三个“什么”是指“影响的性质——积极或消极”和“影响的范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两个“什么”题目不一定会直接明确地规定,如题目没有直接明确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推定。
例如:分析大陆对台贸易投资政策的意义。第一个“什么”是“大陆对台贸易投资政策”,第二个“什么”应推定为“双方、整个国家、世界”,第三个“什么”的范围应推定为“经济、政治”。
2、明确推导影响的程序
(1)首先把握“影响者”的具体内容点,找到思维的起点。
(2)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根据上述内容点有序展开联想推导。
这里的“序”即推导思考的顺序,对于不同的题目而言,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
①对非哲学题(经济常识题、政治常识题、知识限制笼统题)而言,“序”主要是指在一定(经济、政治、热点)知识的指导下,根据“影响者”的内容点,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到社会,从直接到间接的推导思考顺序。
A、经济常识题应重点分析经济影响,政治、文化、社会影响点到即可。
B、政治常识题应重点分析政治影响,经济、文化、社会影响点到即可。
C、知识限制笼统题应重点分析经济、政治影响,文化、社会影响点到即可。
②对哲学题(明确规定了用一定的哲学知识分析的题目)而言,“序”则是指“原理+扣题分析+关于影响的结论”的推导思维结构。
3、合理组织答案(以意义分析题为例)
(1)非哲学意义分析题
一般采用一系列由“有利于”打头的复句组织答案,每一个复句就是一个要点,按照“直接—间接”的逻辑阐明某方面的意义。
(2)哲学意义分析题
一般采用“原理+扣题分析+有利于”的逻辑结构组织答案,但具体安排应分如下两种情况:
①须用多个原理或一个原理的不同内容分析的题目,答案的每一个要点以原理为统帅,按照“原理表述→扣题分析→意义结论”三个层次来组织。
②只能用一个原理的特定内容分析的题目,答案组织为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表述原理,第二个要点扣题分析,第三个要点简要陈述意义结论。
例题
更多小学初中高中复习资料可以关注我的知乎账号,获取完整资料请关注公众号:糯荔枝
专练3 “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设问特点]“怎么办”类题目的设问的具体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样,见到一道题目,只要我们审出其设问的核心要求的意思是“分析应如何做什么”,它就属于这类题。
此类题目对考生的要求是:运用一定的所学知识,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从特定主体的角度或分别从不同的主体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或办法,或者不分主体,原则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或办法。
一般而言,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对策分析题,须注意主体的特定性和开放性问题,哲学常识题则无须刻意考虑主体的差异。
[解题技巧]此类题目的解答可按照“确认问题——(锁定主体)——确定知识——组织答案”的程序操作。
1、确认问题:根据设问和材料,确定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的特点——是什么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要达什么目标、有无解决经验或教训,并据此在题目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提取教材知识。
2、锁定主体:如果是经济常识或政治常识题,应根据设问和材料确定题目要求从什么主体角度(特定主体、多主体)作答,防止答案不准、不全或多余。
政治常识题,应注意区分国家(政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公民、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协)等不同的主体。经济常识题,则应注意区分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劳动者、消费者、储蓄者、纳税人)、新闻媒体等不同的主体。
3、确定知识:根据问题特点(经、政题还要根据主体特点)在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提取相关教材和热点知识,即对分析如何解决该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经、政题还要符合主体属性)的知识。
4、组织答案:以确定的知识为指导,针对问题特点,以“祈使句”的形式,分要点(经、政常识题要以主体为线索)组织答案。
例题
专练4 辨析、评析类主观题设问方式有人说(认为)XXX,运用XXX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辨析:XXX观点。用哲学观点评析(分析、认识)XXX观点XXX看法
解题指导辨析,就是要求对题中的观点作简要的、辩证的分析。题目中的观点一般是对一个或两个的事物的关系作出一种界定,这种界定可能有正确或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是有缺陷的或错误的,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正确的、深刻的评析。辨析题的实质和核心是辩证,一般来说辩题是对中有错,错中有对。因此,我们切不可肯定一切、否定一切,要善于辩证思维,严格审题,寻找正确的辨析点,点点分析,简要总结。对于有背景材料的辨析题,还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演绎。
评析,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材料中或某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看到非合理因素并进行反驳,指出正确的看法。
例题
专练5 图表类主观题一、试题特点
1、反映当年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关注的重点问题
2、题型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一是设问。材料一般由“表题,2~3个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图饼式三种)、注释”三部分组成。
3、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第(1)问是: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第(2)问是:表一和表二有何内在联系?第(3)问要求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根据材料设定的其他问题。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解答图表题应做到三个“三”)
1、 三读:
(1)读图表。图表一般是表格、饼状图和柱状图,有标题、时间、项目、数据以及小字注等构成。标题表明什么行业、什么部门、什么社会群体等单位的什么经济状态。它总揽和规定着表格的基本内容。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
(2)读注文。图表下的注文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是图表式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文还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
(3)读设问。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是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读设问,一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二要弄懂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我们应联想到改革开放,1997年就联想到党的十五大。2002年应联系到党的十六大。)
2、三比
(1)纵向比较。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事物自身变化发展的趋势。
(2)横向比较。发现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3)表与表之间的比较分析。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着一定联系。经过细心的比较,抓住这个联系,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前几年的表格论述题基本上是一个表反映成绩,另一个表明存在问题,两个表是互补关系。
3、三到
(1)由数字到术语。图表型主观题往往以数字来表达某种经济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术语概括这一现象。
(2)由现象到本质。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基础上,揭示出本质。
(3)由理论到实践。政治高考不仅仅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更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题
专练6 认识(评价)类主观题[题型特点]“认识(评价)类”题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的看法”、“分析(评价)……”等等。
“……”的内容就是认识的对象,它可能是一个社会现象,也可能是一个观点。如果是观点,实际上就是辨析题。因此,此类题目又可分为“现象分析题”和“观点辨析题”两小类。
此类题目对考生的要求是:运用所学知识,对题目所呈现的社会现象或观点,从“判断—分析—导向”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解题技巧](一)现象析分题的解题技巧
1、阅读材料,充分把握现象的特点。
2、调动和运用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性质作出判断,指出现象“是什么”。
3、调动和运用知识,从“为什么”角度分析现象产生存在的原因。
4、调动和运用知识,从“会怎样”角度分析现象可能或已经带来的影响。
5、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反面现象,还应从“怎么办”简要指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在组织答案时,应重点突出“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三个逻辑角度。
(二)观点辨析题的技巧解题
1、研究设问或材料,把握被辨析观点的内容和意思。
2、调动和运用知识,对观点的性质作出判断,应注意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判断广大的性质,即尽可能地从合理性和不足两个方面作出判断。
3、调动和运用知识,分别对观点的合理性和不足进行简要说明。
4、简要从正面指出应该持什么样的观点。
在组织答案时,应重点突出分析说明观点的合理性或不足,判断和正面导向宜简明扼要。
例题
专练7 启示类主观题[设问特点]“启示类”题目一般是以某典型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
其设问形式一般是“……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启发”或“……谈谈什么对你的启示”,重点考查考生能否从材料中悟出相应的道理和实践要求,答案必须具有针对性。
此类题目与“体现类”题十分接近,只是这类题目更强调认识和处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办”。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体现)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的每一个要点的格式应为“概括材料内容+说明的道理+应该怎么办”,在分量上要偏重于表述“怎么办”的内容,而且“怎么办”的内容一般应扣住题目反是映的具体问题来表达,也就是要表达出“在认识和处理什么问题时要怎么办”的意味,避免只是纯粹、空洞的理论导向。
例题
更多小学初中高中复习资料可以关注我的头条账号,获取完整资料请关注公众号:糯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