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时而著)

文学的苦行僧

文/谭谈

向未的三卷本诗集《十二因缘》问世,是湖南文学界的一个创举,也可以说是诗界的重要收获。

文学从来都是寂寞者的事业。板凳要坐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来。向未以二万多行诗句之巨,创造了中国个人诗歌最长的“航母”,他以诗人的执着和坚轫,用心,用情讴歌了生命过程的历练和跋涉。他用孜孜不倦的奋取的精神,在过去,现在,将来的路途上下求索。这种探索精神,在《十二因缘》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向未是一名在文学事业上多方面取得成果的作家,他在诗歌、传记、小说、红学研究、影视都有所斩获,尤其是他曾获27届湖南青年文学奖。同时也是一名在佛学上有很深研究的僧人。他在跨界的角色转换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便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有理想,有追求,以苦行僧的精神,以不达目的不放弃的精神,去抵达自己理想的彼岸。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才可出穷数十年之久,思考、求索、冥想、琢磨、咀嚼,在常德花岩溪山水之间,酝酿出这样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诗歌长卷。

诗言志,诗言情。向未是出家人,但他的这部长诗却充满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充满入世的精神。他所写的家族的历史,其实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为家境的贫寒,在历经生活的磨难之后,他十七岁便辞乡别亲,从石门偏僻大山走出,在常德花岩溪落发为僧。但即便是世外之人,他仍然十分关注自己的家乡,在自己境遇稍好些,便帮助故乡旅游事业的发展,并将爱倾注给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他将佛学中的大爱付诸实践,他将普渡众生的教义与现实生活结合,这种出世与入世并行不不悖的双管齐下,使向未在实践佛学教义中充满积极的意义。

向未的这种以苦为乐,助人为乐,知足为乐的人生态度,构成了《十二因缘》长诗向善,向上,向美的本质特征。我们称这部长诗具有某种史诗的品质,是因为全诗的用三条线索交织,构成一幅宏大的对生命,对故土,对佛反复追问的图景。一是他个人及家族衍生发展的秘史;二是沅水流域演变发展的历史;三是佛教禅宗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他的诗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十二因缘》依佛教生命起源和终了的因果关系,从心而不逾矩,一直按照自己的心路历程,听从内心召唤,去反映心之变与时代之变的关系,这就使比较玄幻的佛说,一变而为具体的人与事,让人可以触摸现实社会鲜活的生命。这就使这部长诗既具有审美价值,也同时具有史料价值。

《十二因缘》是时代催生的诗卷,它虽出自佛门,但我们仍可以看到浓浓的时代气息。诗歌合为事而作,在佛界开出的这朵诗歌之花,在时代的舞台上摇曳生姿。

作为一名僧人,向未躬逢其盛,在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下,他于佛界之中,方可静心守志,排除杂念,用诗歌表达对当今盛世的礼赞。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当下文艺界某些人浮躁之时,向未《十二因缘》的出现,不啻是一曲清音禅意的长歌。尤其是让我们表示敬意的是,向未以苦行僧的精神和意志,奉献给了时代这样一部巨诗。

谭谈,1944年生于湖南涟源,中共党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候补委员、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59年进厂当徒工,1961年参军,1968年复员回煤矿,先后做过电焊工、矿区宣传干事、记者。1978年调《工人日报》当记者,同年调入《湖南日报》文艺部,1984年调湖南省作协任专业作家,后任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1995年,当选湖南省文联主席。作品《山道弯弯》获全国1981年-198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山野情》均获中国首届乌金奖,长篇自传体文学《人生路弯弯》获全国第四届青年读物优秀图书奖,中篇小说《山雾散去》《你留下一支什么歌》获全国第一、二届乌金奖。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