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筑底因素的思考:
股民问:“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筑底指标?感觉每个人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似乎使用的时候又没那么精确,有些甚至根本就不可靠。这个怎么解释呢?尤其是2021年四季度开始的调整,从季度的幅度来看,和2015年、2018年时匹配了,但又不完全一样,也看过诸多文章,还是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玉名 首先,碰到下跌,先应对再找问题和原因,这个习惯非常关键。说白了风控第一,先退到安全地带,才能思考问题。这种下跌现象,在市场中普遍存在,还是仅仅是局部个股,如果市场环境,那么要注意操作频率降低;还有就是这样的类型,自己博弈过多次了之后,总结自己是否适合,不是说1-2次的结果,而是相对数量后的抉择,如果不适合这个类型,就换更简单的, 哪怕是定投银行股等。
市场底部是股民最期待的,而我们通过研究,也能发现每一次产生底部的因素都不同,甚至可以说每一次刺激底部形成因素都是唯一的;我们倒推去看,总有各种收获,但当我们正向经历时却发现很多都不能使用了,这些因素才是最让投资者困惑的,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在《探究有效的顶底趋势指标,及热点策略》和《图解A股筑底指标的有效性与变化》我们看几组数据,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们看到这是几个底部时的数据。能看到几次底部周期时,很多次抄底,都是明显的陷阱,底部只有一个,但超跌反弹次数很多。有些可能要在1年,3年后才能有收益,有些5年,10年甚至才行,有些可能这样周期都不行。
怎么办?机构也好,资金也罢,股民也都会犯错,但不可能犯错几次后,还是按照最初那样,对筑底还寄予厚望,势必是要有失望情绪和相关因素。包括我们看到2021-22年,也是有类似因素,第一次,筑底失败,可以理解,多次之后,资金只能短炒,不会再陷在里面了。还有在《筑底后固定反弹的热点?有模式无行业》中也提到,我们只能遵循一些思考模式,而非简单重复。
还有,就是筑底指标或相关因素的改变,2020年后疫情因素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不可能2022年还说2020年之前的因素,这是必然要改变,包括生活中,能让疫情前的因素和疫情后因素对比吗?不要说对比,就是硬抗,可能不是头破血流,而是直接休克和生命危险了。这就是改变,时代变了,谁都逃不过。历史上,这样也多次呈现,2015年的资金杠杆牛市和随后资金杠杆熊市,在这样周期后,都没再呈现了;包括2008年四万亿元刺激计划;还有2018年贸易和民企纾困等,都是开创了新的因素。
然后的反弹有政策因素,也有市场因素,还有在此之前多次筑底失败的走势,创出来的新低的确是难得的,但问题是股民也得活到那个时间,这是关键。有些因素可以倒推有效,但正向使用时则很难验证,甚至是陷阱,所以先要不要以历史大底或底部因素来博弈,更多以局部波段策略较好。真正历史大底时,不会因为一次错过而错过,而是有多次机会。
所以,每一次底部的确是因为新的因素的(这个在书中也介绍过,只有前所未有的资金因素才能形成之前无法形成的底部),这个毋庸置疑,每次筑底时的指标也必然不同。而股民也能明白,市场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个股涨涨跌跌,很难是有统一的指标。甚至很多股民提到,每天自己的吃什么,几点吃,都能和涨跌建立关系;从几率角度,掷硬币,也能决定操作,但如果想形成长期可靠因素,有章可循,且通过可积累的功课,提升自己,就需要做行业和实质产品研究才行了。前面,提到了诸多模式,也按照对应的个股因素和相关案例对此做一个对应的分析,供大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