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同意下一轮军长级会谈(中印同意举行下一轮军长级会谈)

7月17日中印两国举行了第16轮军长级会谈,双方媒体均已对此次会谈内容进行报道,结合已经公开的内容能够发现,此次会谈透露诸多信息而且具备典型特征。

第一,此次会谈持续时间较长。从早上九点半一直谈到晚上十点多,虽然中间有安排时间休息、用餐、协商,但总体而言长达12小时的会谈时间在中印两国的谈判中确实是较为罕见的现象,而长达12小时的会谈时间说明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双方谈论的具体问题确实比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尽管双方存在诸多问题,但都能够耐着性子倾听对方的倾诉,这也说明此次会谈气氛较为融洽,否则早已掀桌子走人。因此,通过长达12小时的谈判时间可以判断出,此次谈判具有一定效果。

第二,此次会谈的问题确实较多,正如前文所述,正因为问题太多,谈判时间才会长达12小时。双方必须交换各自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并且还要讨价还价,一来二去肯定会耗费更多时间。在具体的诸多问题中,必然会涉及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区内中印双方军队的问题,按照目前媒体的公开报道可知,中方已提出建议。

希望中印双方在西部实际控制线一带,双方各自往后退一步,使中印两军之间能够形成缓冲地带,避免直接擦枪走火的摩擦发生,两国应避免加勒万河谷类似事件重演。除媒体公开报道的这类问题外,肯定还有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具体问题,无论如何正如前文所述,此次军长级会谈时间长、问题多,双方又能够耐着性子听下去、谈下去,正如新闻简报中所言,这是一次开诚布公且富有建设性的会谈。实际上,中印双方的谈判已经进入具体问题交涉,越是触及到具体问题,解决难度也就越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第16轮军长级会谈仍十分艰难。

第三,此次军长级会谈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巨大分歧矛盾,但总体而言仍达成基本共识,双方都同意管控风险,防止中印边界出现颠覆性后果。在第16轮军长级会谈地新闻简报中也能够看到这一内容,自2022年1月以来,双方已经展开过3次军长级会谈,分别于1月、3月、7月举行。双方之所以能够频繁地召开军长级会谈,也说明两国及两军之间确实存在共同向心力,希望妥善解决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区的争端问题,正是在这一共同驱动力之下,第16轮军长级会议才能够取得一些共识性成果。

了解此次会谈的特征后便能够发现,第16轮军长级会谈后,将对中印边界西段的安全与稳定局面产生影响,同时也会为中印两军乃至两国的关系带来影响。

第一,从积极方面而言,中印两国及两军能够坐下来谈,本身便已经说明中印两国及两军高层正在有意识地控制中印边界走向实质化冲突,进而影响两国及两军的正常交往。此次军长级密谈也是2022年以来3次会谈的连续性动作,同时也是中印两国外交部长不断会谈商议的结果。今年开年以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与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举行了多次会谈,最近,两国外长更是于7月7日在巴厘岛G20外长会议上举行会晤。两国在此次会晤10天后举行了军长级会谈,而在军长级会谈之后,王毅外长可能于下周与苏杰生在上合组织外长会议上再次碰面。

进入2022年以来,中印两国及两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密切交往,这也表明,既然大家愿意坐在一起进行如此高频率的会谈,恰恰说明中印两国及两军之间仍存在一心向好的共识。因此,此次第16轮军长级会议及两国外长前后的密切会晤表明,会谈结束后,围绕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区的问题,中印两军之间的矛盾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而边界问题得到暂时缓和后,对中印两军乃至两国的关系也将产生促进作用。

第二,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印两国及两军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高密度、高频率的交往,一方面说明两国及两军的关系正在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国及两军关心的问题比较多,双方也存在较大分歧,因此需要经常见面,坐在一起谈判以便形成共识。从这一角度出发并结合此次第16轮军长级会谈的相关新闻报道可知,不能对印度抱有太高期望。实际上,从此次第16轮军长级会谈的新闻报道中也已经流露出这一意思,中国及印度都对此保持认可,这也就意味着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很大,而边界问题实际上也能够折射出,中印两国的关系相当复杂。

从印度最近这段时间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端倪,从印度的角度而言,自从印度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因坠机事故去世后,印度也换上了新人,新上任的马诺杰·穆昆德·纳拉瓦内一上台便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表现出虎视眈眈的进攻性欲望。为增强印度军队在边界的存在感,并以此形成对中国军队的巨大压力,印度政府已付出巨大努力,不但修建了公路,还建设了永久性营地,同时还不断提升印度军队的装备水平,一系列动作表明,印度军队绝不甘心在加勒万河谷遭受的严重打击。如今印度之所以与中国坐在一起进行谈判,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两国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印度军队认为自己还未做好这方面准备。一旦印度认为有机可乘,按照印度军方的性格,绝对会出其不意地进行挑衅或攻击,因此,从印度军方的性格及其行事方式而言,中国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另外,从中印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层面而言,印度的对华态度确实令人难以理解。印度与中国是邻国,但在面对这一位于北方的大国时,印度的心理并不平衡,这种历史的失落以及对于自身国际角色的错误定位,使得印度在面对中国时,往往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动作。典型的例证是,印度对中国开设在印度境内的企业下手,印度以“逃税”名义对小米、OPPO等中国企业进行惩罚,实际上也饱含印度自身的焦虑心态。

从智能手机应用市场而言,小米、OPPO等中国品牌已经在印度拥有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对于正在蓬勃兴起的印度而言显然无法容忍,这种心态可以理解。十多年前中国的手机市场上也充斥着外国品牌,但多亏中国企业自身争气,才使国产手机品牌重新占据市场并走向世界,截至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已经鲜有外国品牌。因此,中国可以理解印度的焦虑感,但并不代表中国认同印度的做法,印度以“逃税”的名义对中国企业进行任意欺压,最终制会败坏印度自身的营商环境,实际上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除了印度对华的焦虑态度外,还有另一因素促使印度自信心不断膨胀,俄乌危机发生后,印度游走于美俄之间,立即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游走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这种鱼水之欢的好日子及虚幻的大国荣誉感,使得印度在面对中国时,难以客观理性地保持平常心。

总而言之,面对印度这一邻国,中国的态度十分明确。

第一,与邻为善,中印两国毕竟是邻国,同时也是两个大国,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当然是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第二,面对印度这一脾气古怪的国家,要想维护中印两国的发展大局,归根结底仍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强大,为此中国也采取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立场与策略。7月17日中印双方举行军长级会谈之前,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于7月16日播放一则新闻,中国领导人视察新疆,在接见当地驻军时有人在画面中发现了加勒万河谷英雄团长祁发宝。通过央视特有的镜头能够清晰地看到,当年的祁上校已经变为祁大校,新闻联播特别点名称,祁发宝此次是作为驻守边疆一线地基层代表出席此次会议。这也说明祁发宝截至目前仍驻扎在前线,这一镜头无疑对外界释放明确信号:只要一心为国、保家卫国,国家与人民就能够给予其极高地荣誉,同时也表明,像祁发宝这样的戎边英雄,牢牢扎在边疆,确保祖国大好河山寸土不丢。

因此,通过中印两国及两军之间不断释放出的各种信号,再加上此次军长级会谈的具体问题交涉,双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中印边界西段问题。同时也表明,只要中国自身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及强大军力,就能够有效遏制印度的野心,在这一前提下,印度在行动时才能稍微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