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有什么手机(1999年有什么手机牌子)

行走的青春(六):90年代春节返乡到底有多难?看懂的一定会落泪

行走的青春(七)

大家可能看出,我写的这些文章配图很少,因为当时买不起相机,更买不起手机。即使有手机当时也不带照相功能,不像现在随手都可以拍,所以留下的影象很少。

90年代初,手机叫大哥大,这名字就说明了一切,不是一般的大哥能拥有的,而是大哥中的大哥才用得起 。现在看起来傻大黑粗的大哥大,你想像不到当时有多牛B。用大哥大的不是有钱就是有势。当时在港产片里大哥大是黑帮大佬们的标配,绝对的身份象征。

当时我们老板就有一个大哥大,每次看到他拿着大哥大从车上下来,我羡慕的眼神不是一点儿半点儿,是发直的那种眼神。

大哥大很大,像半块板砖,口袋里是放不下的,只能拿在手上或放在包里,但谁又会放在包里呢,那不是浪费了这一象征身份的物件?

到后来手机虽然变得很小了,但也是都拿在手上的,绝不会放口袋里的,当时有句话叫“有纹身的都怕热,有手机的衣服都没有兜。”

再后来出现了BB机,这着实让买不起手机的人趋之若鹜。

大哥咱当不上,一咬牙当个BB小哥还是不成问题的。

一台BB一千来块钱,加上入网费,服务费,全办下来也要小几千块。 投入不太贵也不太便宜。为了当上哥,很快就差不多人手一台了,大家相遇的最后一句话肯定是“有事call我“,然后一个潇洒地转身,酷。

公交车上,街头巷尾,时不时会响起“BBB”的声音,然后开始找公共电话,当时在深圳街头,摆个小桌,放上几台公共电话据说都发财了。

最早的BB机是竖着的,屏幕也小,眼神不好的得看半天才看清上面的数字。

后来又出了模屏的,“咔”的一声插进卡套里,潇洒。

再后来又出了中文BB机,可以直接显示留言,不担省了两毛钱的电话费,还成了表白爱情的神器。

我也不例外,买了一台摩托罗拉的BB机,别在腰上,还带一个防丢的小链子夹在旁边,那小身板儿一下子就挺直了。时不时就低头看下,它怎么不响呢?

可BB机终究是BB机,总不如手机高端牛B。

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台GSM手机是1995年的爱立信手机,同年紧随其后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出现,再后来,索尼,三星,松下手机都出来了。

大家在一起就开始议论手机:

“老板那个手机带雷电显示的”

“雷电显示是啥啊?”

“就是来电话时会显示对方的电话号码”

“是不是叫来电显示啊?”

“对,对,就是来电显示“
“哇,这都可以,太牛B了吧”

... ...

1999年,我拥有了第一部手机,爱立信的GF768C,第一款彩壳手机,这颜色够骚气吧。

价格记不清了,只记得入网费要了我2400元,现在想想真的是坑啊。

当时手机都是英方显示,黑白屏,只能接打电话,其他什么功能都没有,

不管手上提多少东西,手机总是要夹在其中的,要不就放到牛仔裤后面的品袋里,一定要露出半截天线,体现出低调的显摆。

你还记得你的第一台手机吗?

这时我已离开了最初在竹子林的那家工厂,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工厂在关外,老板就是深圳南头人,家就在南头。他家有两栋小楼,他自己住一栋,另一出租,他就让我住在另一栋上,因我做销售,时间比较自由,每天也不用上班,有事了就坐老板的车一起去工厂,其余时间都是自己安排。

老板在南头还有一个俱乐部,是KTV包房和桌球,因我白天不用按点工作的,不用早8晚5,更不用加班。这时俱乐部里收银的女孩辞工了,我就与老板商量,我能不能去兼职这个收银员,专上晚班,这样白天的工作我也不耽误,老板就同意了。

于是晚上我就在俱乐部里多打一份工,做起了收银员。

以前都是招女孩子来收银,这突然换了个男的,有人就错把我当成老板了,每次来玩都来和我闲扯,一来二去的大家就熟了。

来这种地方的多是本地仔, 就这样我就结交了一大批当地的朋友,至此我开始融入到深圳当地人的生活圈子。

待续... ...

行走的青春(八):我和我的死党们,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