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荣耀9为什么热(华为荣耀9发热严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方力

今天(7月7日)是小暑节气,“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有读者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后台留言说,还上蒸下煮,这都已经属于直接“烤”了!

确实,最近杭州的气温开始蒸煮、烧烤、煎熬……

7月7日一大早,浙江就热力十足,六地上榜全国最热前十,多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省、市气象台相继发布高温报告——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近期我省以晴热天气为主,气温较高。预计7月8日、7月9日两天,我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温度36-38℃,局部可达39℃。

算上7月7日,杭州的小伙伴已经度过9个高温日(35℃及以上)。接下来,一大波高温强势来袭,杭州地区会出现38℃甚至以上的高温。

小伙伴们都喊热到恍恍惚惚,空调西瓜根本停不下来。

问题是7月16日才进入三伏天,今年为啥热得这么早,这么凶猛?到底啥时候能凉快一点?

来一段云卷云舒平复下心情。网友 sea 提供视频

1】我们已经熬了9个高温日

小暑热还是大暑更热?答案来了

7月7日一大早杭州的太阳就火辣辣,出门就差一把孜然了。杭城当天最高气温36.6℃,据杭州市气象台高温报告: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未来3-5天,杭州最高气温可达36-38度。

从6月23日算起到今天,今年杭州总共诞生了9个高温日。

老话都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这才刚刚小暑,热得正常吗?

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查询了杭州历史同期数据,6月23日以来,杭州的高温日确实比常年同期偏多了3天。杭州常年夏季有22天高温日,算上5月和9月,全年将近30天高温日。杭州历史上最热的年份,夏季达到53天高温日,近年来最热要数2013年,长达51天高温日。

杭州市气象台说,实际上,全国近29%的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纪录诞生于小暑期间,大暑期间为26%。小暑之热更具爆发力,大暑之热更擅长持久战。总之,都是制造高温的高手。

据杭州市气象台1981-2010年的数据,杭州七月下旬平均气温29.5℃,比7月中旬29.2℃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大暑期间比小暑期间的平均气温要高。这么看来,杭州的小暑是小热,大暑才会大热。不管小暑大暑,都表明7月是全年之中最热的一个月。

2】这轮高温今年以来范围最大,波及20多个省份

接下来的杭州局地可能会有40℃极端高温

眼下,今年以来最大范围高温正在影响我国。7月6日,我国西部出现大片高温,四川多地气温甚至打破有气象观测以来的最高纪录,江南一带的高温也开始发展。

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这轮高温过程,是我国今年以来范围最大的,波及省份超过20个。对于南方来说,这轮过程也是今年以来,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今明两天,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温区域将逐渐东移,同时,江淮、江南一带高温范围扩展。后期,西北地区高温将明显缩减,江淮江南一带成为高温核心区。

也就是说,南方的小伙伴们被高温支配的日子,才刚刚开始。预计未来一周,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我们将提前感受到三伏般的炎热。上海、重庆、福州、杭州高温将实现一周全勤。

毛燕军告诉记者,接下来半个月,浙江高温的形式比较确定,“杭州来说,高温日依然偏多,出现38℃的可能性非常大,局部地区甚至会达到40℃极端高温。”

更扎心的是,南方的高温天气,同时也将伴随着高湿,因此体感温度会更高。同时,夜温也普遍较高,像是上海、南京、杭州、武汉、重庆的最低气温也多在28℃至30℃,白天炙烤,夜晚焖蒸,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浙江天气表示,盼降温暂时是没戏了。气温只爬升不跌,预计11-14日局部或部分会出现38℃以上高温,且浙中北地区的午后雷阵雨,可能也要销声匿迹。

杭州市气象台预计,下周雷阵雨天气也逐渐下线,最高气温基本都在36~38℃,真正是酷热难耐!

3】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高温日较常年同期偏多

专家提醒:提前预防阶段性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什么今年忽然热得这么凶猛?

据中国天气网分析,这次大范围凶猛高温的背后,是三大高温boss强强联手。

一般来说,造成我国北方地区高温过程的是大陆高压,南方高温天气则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造成的。另外,这次北非-伊朗高压也来“搅局”。

“首先,北非-伊朗高压将会向东发展,和大陆高压连成一片,在我国西部高原形成一个异常强的暖高压,未来,北非-伊朗高压和大陆高压,甚至有可能再和副热带高压连成一体,最终带来的后果就是热。”

毛燕军说,浙江是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要提前预防阶段性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

小暑至,三伏也就不远了,今年的三伏,会从7月16日开始至8月24日,长达40天。

据国家气候中心此前的发布,预测今年盛夏(7-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浙江也在此列,大约偏高1~2℃;华东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将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