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生产率是什么(机器的生产率)


一家企业怎样才能提高生产率?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生产中各种经济和技术要素的共同作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我们强调人(人员)、机(机器设备)、料(物料资源)、法(作业方法)、环(作业环境) 等因素的作用,同样,就作业这一较微观的层面来说, 这些因素是影响作业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理解生产率影响因素是进行劳动生产率管理的基础。人们从自身的管理工作和管理经验中得到启示,发展出了系统地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原则。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实现更好的劳动生产率管理。

专业分工

在企业中,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可以更好地实现作业管理。事实上,分工对于工作方法的改善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分工后,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比较单纯的作业,能改进工具和机器,设计出更精致和便于使用的工具和机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除了这一点,分工的作用还体现在下面几点:

1、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生产中包含的工序越多,则学习这些工序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所以,一个工人如果只做其中少数或一道工序而不是从事全部工序,那么就只需要少量的学习时间。相应地,分工节省了学习中所耗费的材料。

2、节省了‬转换‬时间。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换到另一道工序所耗费的时间。

3、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在许多手艺中,工具常常是很精细的,需要作精密的调节,调节这些工具所占的时间相当多,而分工可以大大节省这些时间。

4、提升了工作的速度。由于经常重复同一操作, 技术熟练,工作速度可以加快。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员的专业化分工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最基本原则。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者需要致力于作业的细化。

标准化作业

作业标准是操作人员和管理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代表了最省时,最省力、最安全的作业方法。通过对实际情况和标准的对比,员工发现浪费、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实施标准化作业是劳动生产率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作业流程优化

作业流程的有效性对生产率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超市进货这一项作业包含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如何保持衔接的?进货量是根据什么确定的?进货方式又是基于什么原则?这些问题将决定作业方法,影响作业人员的操作和管理者的指挥与领导,最终对作业效率产生影响。因此,优化作业流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内容。流程优化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流程的精简、有效。去除多余环节、调整工序、调整作业节拍等是作业流程优化的基本手段。

准时供应

准时供应是实现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有效途径。准时供应源于精益生产方式,是指在必要的时间提供必要的物料或产品的机制。在作业管理中,我们也要确保物料的准时供应,以实现作业流程的顺畅。但是,我们所指的准时供应不仅仅如此,还包括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共享、工具设备的及时供给和使用等。实际上,我们希望通过准时供应达到这样的目标:整项作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顾客的需求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可见,实现准时供应不仅能够保证劳动生产率,对整个企业绩效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

自动化作业

自动化的本意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而在作业管理中,我们把自动化的含义进一步扩 大,不仅是机器设备或作业系统的自动化,还包括人的自动化 ,也就是说,自动化致力于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力的使用,减少人的判断和动作等。比如,我们采用标准作业程序书,不需要作业人员去思考如何执行每一个步骤,只需要按照标准行动即可。因此,这也在自动化的范畴之内。

总之,我们必须认知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作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实际上,劳动生产率问题不仅仅是作业管理的中 心,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著名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认为,更高的生产率意味着“企业 拥有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成本结构和制定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的能力”。换言之,更高的生产率,其实质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价格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