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 票房(十二生肖票房多少个亿)

使出了看家本领的成龙,还是没能赢回功夫片的黄金时代。

《急先锋》,在这个国庆档,几乎扑得无声无息。豆瓣4.9,票房8天才破两亿,唐季礼口中的续集,大概率会石沉大海。

看完《急先锋》,感觉港片黄金一代真的跟我们说再见了。

电影从头到尾弥漫着四个字——大哥老矣。

这已经是成龙近三年来的第五部,口碑与票房双双扑得悄无声息的电影作品了。

《机器之血》3.05亿、《神探蒲松龄》1.53亿,客串的《解忧杂货店》2.23亿、《龙牌之谜》1833万。

比票房失利更令人唏嘘的,是饭圈的经典总结:天天问“xx爆没爆”的,肯定没爆;天天问“xx糊没糊”的,肯定没糊。而真正的过气,是无人讨论、无人质疑,甚至无人唏嘘。

曾几何时,我们好像已经接受了成龙电影的悄无声息。而上一次成龙在春节档逆袭周星驰,才不过是三年前。


到底是什么,让那个曾经在票价只有几元的春节档,在内地市场豪取9500万的成龙大哥,努力迎合市场却依然被市场冷落?又是什么,让华语功夫巨星,后继乏力又后继无人?时代的浪潮滚滚来去,很多事情已经不是情怀所能左右。

成龙大哥66岁了,但这一刻,我们才感到大哥是真的老了。

成龙老矣?

华语电影少有演员像成龙这样,每部作品都能冠以「成龙电影」的标签。

这背后体现的,是大众对成龙这个品牌的高度认知。

然而接连几部电影票房失利后,成龙电影,也开始不得不顺势而变。

比如这部《急先锋》,不能说在取悦新一代观众上,它做得不努力。

一个字——大。

在伦敦、非洲、中东、迪拜全球各地取景,上天下地,只为让观众能看得过瘾。绝对算得上,国际化大制作。

再一个字——燃。

枪林弹雨不够看?那就上大规模杀伤力的重型武器。

地面大豆不够爽?那就大场面爆破和空战一起上。

这些还不够的话,就再来一个字——新。

《急先锋》队伍中的两位新人,分别对应了巅峰期成龙的两项绝技——动作+搞笑。

杨洋,负责“玩儿命”。

多拼?绝对不是鲜肉来摆摆造型。片中有一段,杨洋从二三十米的高楼跳下。

虽然,保护措施比当年成龙多得多,但,不用替身亲自上阵,还是能看出,新一代流量明星转型的勇气。

用成龙夸他的话说:我以为他很小心自己的身体,但我看他很多(动作)都亲自上阵。“爷们儿”。

而艾伦饰演的情报专家,专注负责幽默逗趣。

那成龙自己干嘛?打斗段落,力求少而精。

正面迎敌,抓住时机反败为胜。

以一敌众,近身夺枪借力打力。

再或者,一场惊险的汽车“过山车”,看得人一颗心悬在嗓子眼。

不能说,成龙不再拼命。

电影中有一场惊险的水上追逐戏,水流湍急,飞流竞渡。

结果,上天入地啥都行,就是水性不行的成龙意外落水,被摩托艇压住。

40多秒,彻底消失在镜头里,老搭档唐季礼,当场泪奔。

被救上来后,他开玩笑对唐季礼说,这部戏差点就拍“完”了。

看上去,电影绝不是恰烂钱,成龙唐季礼,都够努力,烧钱也是认真的。但为什么,上映八天,扑得几乎悄无声息?

答:《急先锋》从故事到剪辑,从动作到表演,几乎每一个环节给人的感觉都是——旧。

哪怕用了朱正廷这样的新一代流量明星,哪怕有刻意去迎合潮流,但就像一位豆瓣网友写的——“5块钱特效再多也追不回成龙拼命的青春”。

电影院里当然还会有笑声,可笑声最大的时候,是成龙面对一个30年前《警察故事》似的场景重现说:那边有楼梯,OK,太好了!

就在那一刻,我强烈感受到一代功夫巨星这种力不从心,却还要顶硬上的努力。

无论如何加上新一代的包装,这部电影的本质没有改变,从剧情到动作设定,它还是标准的成龙90年代作品。

这种不变,不是问题。问题是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渐渐过去了。

并不是唐季礼突然退化,也不是成龙电影突然无聊,而是成龙电影已经越来越难和当下新一代观众的审美形成共鸣了。

多年超级英雄片的轰炸大大拉高了观众的阈值,当成龙的打斗也很难再为影片贡献奇观式的卖点,剩下的其实就只是平动作+美景+鲜肉+美女的商业元素一锅炖。

但上面这样的动作场景,哪里不能看,为什么必须是成龙电影?而当动作失去了吸引力,唐季礼电影故事情节薄弱,似曾相识的场景和设定,收到 “毫无新意”、“看不下去”等00后年轻人严苛的评价也不足为奇。

港片黄金时代已过,不是指那些曾经站在潮头浪尖的导演,失去了状态。而是当他们守着曾经的创作观,试图努力融入这个时代,却慢慢不再像当年一样所向披靡。

这是港片黄金一代导演都必须面对的困境,即使是成龙也难以跨过这道沟壑。

说到底一句话——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

成龙电影,过气了?

成龙电影的,当然是好卖过的。

当年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被引进内地的影片。在那个春节期间观众还不习惯看电影,全国影院几乎都关门歇业的时代,影片最终拿下9500万票房,成为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

当年的票价,可就只有几块钱。

成龙电影,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好卖的?

肯定不是从成龙“不能打”开始的。

2004年,成龙同样联手唐季礼,拍摄了奇幻大片《神话》。

在那部影片里,传统的成龙动作喜剧元素被减少,成龙上天入地的动作场面也少了很多,更加突出情感和文化层面的内容,从那部电影开始,年过半百的成龙已经更多是用“巧劲”来展示功夫武打的魅力。

虽然成龙的打戏数量、难度都不比当年,可凭着成龙电影极佳的路人缘和作品相对出色的品质,很多影片还是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神话》大卖1.6亿,年度票房第二;《宝贝计划》拿到9700万票房,位列华语片年度票房第四;和李连杰合作的《功夫之王》斩获1.71亿票房,当年票房第五名;《十二生肖》票房8.81亿,观影人次突破2000万。

成龙电影不卖座,也不是从成龙电影口碑下滑开始的。

从《警察故事4》《一个好人》《我是谁》等影片进入内地市场开始,已经逐渐告别创作巅峰期的成龙,影片豆瓣评分还是能稳在7分左右。

但近四年来,除了17年国庆档的《英伦对决》,其他成龙参演的10部影片豆瓣评分均未超过6分,平均分也只有5.0左右。

可在三四年前,即使《绝地逃亡》《铁道飞虎》等片口碑不佳,还都还取得过不错的票房,《绝地逃亡》更成为当年暑期档惊喜,《功夫瑜伽》逆袭成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成了2017年春节档票房冠军。

可以说从头到尾,成龙电影并无法用口碑来解释,因为成龙电影不是普通的功夫喜剧,而是只要成龙还能打,观众就依然买单。

但从2017年的《机器之血》开始,成龙电影似乎突然失去了“魔力”,不仅不叫好不叫座,甚至连 “想看指数”等热度数据,也在逐渐下降,不知不觉中,成龙为代表的这一波港片黄金时代的演员,和当今新一代观众,似乎渐行渐远。

如果把成龙近年来的作品一一摊开来看,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那些并非大众认知和熟悉的「成龙电影」,时常败北,而越成龙的成龙电影,越好卖。

比如《龙牌之谜》和《神探蒲松龄》是奇幻+动作,《机器之血》是科幻+动作,《英伦对决》是政治惊悚+动作。

可以说近五年的成龙电影中,只有《绝地逃亡》和《功夫瑜伽》,是观众熟悉的「成龙电影」。而两部影片也取得了成龙近年来最佳的票房成绩。

这里的偶然性在于,从《功夫瑜伽》到《绝地逃亡》,都是在档期竞争对手纷纷表现不佳之下,才突围而出,例如《功夫瑜伽》能以17.53亿的票房成为春节档冠军,很大程度是遇到了猫眼仅7.7分,豆瓣5.5分的《西游伏妖篇》和猫眼7.4分,豆瓣3.8分的《大闹天竺》,同档期影片远不及观众预期,成龙电影就成为最保险的选择。

但必然性在于:如果不是成龙电影强大的观众缘和下沉力度,仅凭这些影片的口碑,也远不足以逆袭。

可是当成龙电影不那么成龙的时候,即使是《英伦对决》这部近10年来成龙口碑最好的电影里,成龙那他驼背低眉,不喜不悲,隐隐透出一丝疲倦的表演,被影评人誉为成龙十年来最好的表演,但影片票房成绩还是远远落后于开心麻花《羞羞的铁拳》,更被王晶导演的《追龙》票房逆袭。

抛开影片质量口碑,这看来就是当下成龙面临的票房现实——

观众喜欢的「成龙电影」,必须是最成龙的成龙电影。

是那个八九十年代在电影里一边插科打诨,一边花样百出动作杂耍,最后还能上演一出惊险搏命的成龙……

而如今的成龙,拳速慢了,腿脚吃力了。

当年拍《警察故事》,他徒手蹲在栏杆上起跳,观众就燃了;

多年后呢,“《急先锋》里,成龙走楼梯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换句话说,成龙电影过不过气,就看其招牌的动作喜剧,是否还维持在水准之上。

这本是《急先锋》最大的看点,因为和成龙合作了八次的唐季礼,可以说是最了解成龙,最懂如何让现阶段的成龙“发光”的导演了。

即便情节内容一般,影片风格过时,只要成龙打得精彩,影片照样具有一定竞争力,因为今天看成龙大哥的电影作品,对很多影迷观众来说,就是一种情怀观影。

问题在于,如果成龙打不动了呢?观众的情怀还调得起来吗?

事实证明,当低口碑作品不断消耗掉观众对于成龙的满意度与期待值,在题材类型与电影内容都不够硬核的前提下,观众“成龙打不动了”的失落感,就成为今年国庆档这样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压垮电影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龙曾说过唐季礼, “我本来就是个不要命的,结果他比我更不要我的命!”但当成龙已经66岁了,唐季礼还敢不要成龙的老命吗?这才是命门。

我会为“过气”的成龙一直鼓掌

成龙票房过气,当然还因为是不予我。

当周星驰不再主演,曾几何时,整个档期里在三四五线具备全龄层号召力的主演无人能和成龙竞争,但如今国产电影已经有了九位百亿先生,其中并不包括成龙。

必须说,吴京、沈腾、黄渤、邓超等内地明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下沉实力,而在对新一代年轻受众的吸引力上,成龙当然更无法与鲜肉明星相比。

打不过的成龙,该退场了吗?

当年《十二生肖》最后几场戏在火山取景,成龙从山上滚下来,连翻52个跟头,腰正好撞到一块岩石,身体一动不能动。

成龙后来说,“拍《十二生肖》时,我想过自己跳火山口死掉,那才是一种漂亮的收尾。影迷会哭,大家都会说,成龙是为电影而牺牲的。”

很明显,成龙早已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明白自己和港片都已不在黄金时代,退场,是最体面的方式。但,为什么要拼下去?

因为不拼,就不是成龙。

与很多人对成龙电影一成不变的印象截然相反的是,成龙电影一直以来,不但够拼,还够创新。

港片功夫片黄金时代的很多人,面对新时代早已固步自封,拍出来的电影依然是当年的老三样。相较之下,身为领军者的成龙反倒一直在尝试突破,为港产功夫片去拼出新的可能性。

1998年,成龙恩师于占元先生去世,为了纪念恩师,正在拍摄《我是谁》的成龙决定,以44岁高龄,在只有简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从荷兰鹿特丹大厦45度倾斜、高达70米的玻璃楼面上滑下,完成了影史最经典的跳跃之一。当年为他执镜的,是如今已经去世的陈木胜导演。

成龙在英文版自传《还没长大就老了》里写道:“后来我也曾问过自己,这一跳真的有必要吗?答案是,有。其实这不仅是为了师父,为了我们的荣誉,也是为了我全世界的观众们。他们渴望进入影院,在两个小时的黑暗里,看到大银幕上有一位真正的英雄。当然,我这样做,更是为了对得起‘成龙’这个名字。”

成龙来自梨园行的,当年的默片,令成龙耳濡目染。

后来去好莱坞拍摄《上海正午2》,成龙拿着雨伞拍打戏,再现经典歌舞片《雨中曲》。这其实是另一种对传统功夫片的创新。

他是唯一一个能把默片时代动作精华和有声彩色电影时代,完美嫁接的人。

也正因为成龙电影其实一直在进化,他才能在港产本土功夫片低迷、港片萎靡的背景下,继续驰骋影坛多年。

今天我们吐槽成龙过气,但想一想,若无成龙,谁来留下港产功夫片最后的“火种”?

当我们开始探讨成龙是否过气,甚至是——为什么过气,一个必须被考虑在内的因素是——成龙66岁了,而在港产功夫片江河日下的背景下,再拍摄观众喜欢的经典模式的「成龙电影」,注定是逆流而上。

而当票房败北开始成为常态,过气也就难免成为他的下一个标签。

但成龙想过退休吗?没有。

他始终希望, “有生之年可以拍一两部成龙的代表作,可能你们认为已经有了,我自己呢?不好说。”

然而最无奈的地方也恰恰在于,在成龙一次次挑战时间、挑战岁月、挑战潮流之后,我们终于无力地发现,那位曾经无所不能的英雄,终于也有英雄迟暮的一天,打了大半辈子的成龙,终归慢下来了。而港产功夫片那种伤筋动骨、流血流汗的激烈感,也早被好莱坞超级英雄那些更宏大、更绚丽的特效场面所消解。

流量当道,技术迭代,他的电影不再叫座。

他心里也明白:“高科技做出来的很多东西都比我们好,现在只有我这个蠢蛋还在做这种玩命的东西,但我也没有时间去学那些高科技了。”

《急先锋》花絮里有一段,比正片都好看。


成龙和唐季礼两人搭着栏杆拉伸,成龙笑叹他俩是两个老人家。

当然是老人家,那个什么都敢跳,跳大楼、跳火山的男人66岁了。是他自己说,自己没老,只要观众想看,他依然能跳。

但是,属于他的那个时代,正在过去。


比成龙老了更悲凉的是——那些曾经创造了伟大华语功夫片时代的人名,在时间的流逝中,都将不可避免地被淡忘。

成龙只是被遗忘得最晚的那一个。

所有人都会相继离开舞台。成龙也是最后离开的那一个。

成龙其实没有输,换成十年前的成龙,同样这套模式,《急先锋》的票房,绝不会如此而已,成龙输给的,是岁月与衰老。

人最大的敌人,永远是时间。

唐季礼说,“成龙的接班人是找不到的,成龙只有一个。”

的确如此,成龙不拼,观众不信。这是身为动作演员成龙的幸运,和不幸。

我不知道,成龙大哥还能打多久,哪怕他在自己的电影里,打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慢,我还是继续去看每一部成龙电影,也会为“过气”的成龙一直鼓掌。

因为成龙之后,再无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