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来聊聊港币。
香港金管局近两个月来15次出手干预港币下跌,为什么市场不担心港币币值不稳?
最早要从英国人说起。
19世纪,大英帝国国势日颓,财政紧张。英国殖民地办公室的官僚们,为了能摆脱海外殖民地对伦敦的财政依赖负担,制定了两项政策。
第一个是殖民地公务员退休金政策。该政策在《组屋奇迹》第五集有介绍,不再详述。
第二个政策是为殖民地设计了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
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货币局制度,就是让各殖民地有多大实力,发行多少货币。
一切货币发行要以外汇储备(当时是英镑)为基础,不要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最后让大英来擦屁股。
虽然这两个政策的本意,是“甩锅”和“免责”,但实践起来却异乎寻常的好用。不得不承认,英国人搞金融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各殖民地的盈余,必须兑换成英镑,才能在此基础上发行本地货币。
盈余多,就多发,储备少,就少发。
香港和新加坡早期的货币发行政策,都是采用殖民当局留下来的货币局制度。
直到1972年,英国爆发货币危机,英镑一次性贬值15%,动摇了英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海外英镑区土崩瓦解。
香港的应对是,宣布港币和英镑脱钩,和美元挂钩,后来又几经起伏,最终在89年代初建立了面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
新加坡的应对是,宣布新元和英镑脱钩。吴庆瑞亲自带人去纽约,和因为种族隔离制度正在接受国际金融制裁的南非达成秘密协同,购买黄金稳定币值,最终和美元挂钩。
70年代末,吴庆瑞主导了货币局制度的改革。将财政部中分管货币发行的职能独立出来,成立新加坡金管局。
从货币局制度转型到中央银行制度。
恰逢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全世界范围内通胀,加上美联储加息陷阱,导致各地 货币承压。
香港和新加坡,联系汇率和中央银行制度,分别交出了自己殊途同归的答卷。
新加坡的答卷: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7月14日公布,将全年预测核心通胀范围从2.5%至3.5%上调到3%至4%,整体通胀则从4.5%至5.5%上调到5%至6%。
同时收紧新元政策,将新元名义有效汇率的中心轴上调。
从去年10月至今,新加坡金管局已四次收紧政策,支持新元汇率。
因为新加坡绝大部分能源、原材料和食品需要进口,必须保证新元的强势。
香港的答卷:
自5月12日起,香港金管局已15度出手承接港元,稳定港元币值,共计1170,76亿港元。
为什么市场不担心港币贬值?
因为脱胎于货币局制度的联系汇率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求稳定的制度。
每发行一港元,就有对应的外汇储备,以至于香港金管局有足够的弹药,买下市场上所有港币。
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今年6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4473亿美元,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约6倍。
不用担心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