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能是什么药(贝克的药)

咱们都知道子弹里面的无烟火药都是深色颗粒,小一点的子弹如.223雷明顿的发射药细小扁平,呈现状如蚕屎;而德棍7.92*94反坦克弹(中)这种大家伙的发射药颗粒则大如老鼠屎,但不管怎么样,火药都是颗粒状的。

唯独是英国当年的.303弹里头的发射药长这样...

纳尼?腐国佬居然往子弹里塞面条!这究竟是英国人厨艺的沦丧还是智商的缺失?

今天阿狗就来和大家唠嗑唠嗑这种面条——英国科玳发射药。

一切都要从1884年说起,法国化学家保罗·维耶将硝化纤维溶于乙醇和乙醚成功鼓捣出了火棉,他将胶状火棉被卷成非常薄的薄片,然后干燥并切成小薄片,于是得到了世界上第一种适合步枪的无烟发射药。

他发现这种新式火药不仅燃烧时产生的烟比“一硫二硝三炭”的黑火药少多了,这能量也大大超过黑火药,这让子弹的初速提升了一个台阶。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法军如获至宝,立即为自家的11mm格拉斯子弹换装这种新式无烟药,并且为了控制后坐力将口径简单粗暴缩减到8mm,于是就有了法式耽美8*50mmR勒贝尔步枪弹

同年法国人开始美汁汁装备与之配套的新式的Mle1886勒贝尔步枪,

相比于11mm格拉斯步枪455米每秒的初速,M1886勒贝尔步枪初速达到了当时令人咋舌的690米每秒(早期圆头那批),弹道平直,杀伤力拉满。周遭国家被吓到瑟瑟发抖。

反观英国人这边,1888年,他们将.450/477马提尼亨利弹缩口,并用上了金属被甲弹头,折腾出了.303弹用于新式的李·梅德福德步枪

但1888年那批.303弹还是装填黑火药的,虽然改进了黑火药配方,将初速提到搞到560米每秒,emm但当时英国士兵在殖民地干架时傻眼了,自己的新步枪停止作用远远没有原来的.450/577马提尼·亨利步枪来得强,印度大头巾叔叔或者非洲黑叔叔挨了一枪,子弹直进直出,只要没伤到要害,有药物和信仰加成的土著叔叔还能继续战斗,于是英国人只能硬着头皮捡起之前失败的重新研发自己的无烟药。

这时候,英国政府想到技术活还是该由专业人士来操办,于是就成立了“炸药委员会”,任命弗雷德里克·阿贝尔为委员会主席。

英国炸药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火炸药(偷外国炸药的技术),不久后,阿贝尔和他的同事亚伯,詹姆斯·杜瓦以及凯尔纳根据手头法国人的“B火药”和诺贝尔折腾出来的火药,山寨结合之后于1889年开发了一种新式火药,他们将58%的硝酸甘油37%的硝化纤维和5%的凡士林溶解在丙酮中,将其挤压成类似意大利面条的棒条

(詹姆斯·杜瓦:偷配方能算偷吗?化学家的事情你们懂吗?)

由于这种怪胎发射药长得啥都像,就是不像火药。所以给他起了个无聊且枯燥的名字叫条形火药(Cord powder)

另外,这批火药因为抄了不少诺贝尔的配方,英国炸药委员会也嘲讽为“诺贝尔火药改性委员会”(the Committee's modification of Ballistite,Ballistite是诺贝尔发明的那种无烟火药名称)。

炸药委员会寻思条形火药太没创意,就干脆把Cord和Committee字母缩写组成“cordite(科玳)”然后这个奇怪的发射药名字就出现了。而这种58%的硝酸甘油37%的硝化纤维和5%的凡士林配方的科玳发射药被称为科玳MKI或者阿贝尔·杜瓦配方。

于是英国人就开始一股脑在自家枪炮上使用科玳发射药了,于是乎他们发现杆子比较细的科玳发射药烧的快,杆子粗的烧的慢,于是英国佬就在弹丸质量较轻的子弹上使用了细杆科玳药,比如.303底缘弹;

而在粗黑长的野战炮上使用了粗杆子科岱发射药(隔壁的意大利小孩馋哭了)

科玳药由于是一种很早期的双基发射药,而且科玳药里头有58%的是出了名的暴脾气硝酸甘油,因此这个配方的科玳发射药火药燃气温度过高,对枪膛也有很强的烧蚀作用,而高温火药燃气糊脸顺便也可以给射手做个发型保养个脸什么的

这些问题在1899年爆发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中明显暴露,单身的英国士兵嫌打枪五分钟擦枪两小时很不爽,而已婚士兵因为火药燃气糊脸而头发蓬松油亮,神采奕奕而被他们妻子怀疑外面有人。

第二次布尔战争结束没多久,英国人将科玳MKI的配方做了改变,将原来占比58%的硝酸甘油减少含量至30%,提升硝化纤维成分至65%,保持百分之五的凡士林不变,而这种科玳药则被称为MD,新式的科玳MD脾气比科玳MKI温和多了,燃速降了一截,那么问题来了,火药燃速降低,弹丸出膛时也变得软弱无力。

于是乎,头大的英国人在自家子弹或者炮弹里多填充15%的科玳药以保证弹丸初速不变。(强装药)

(意大利人:不是通货膨胀了吗?为毛英国人枪子里的面条更多了~)

等到旷日持久的一战爆发,欧洲国家军事工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英国人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化工原料的获取都成了大问题,尤其是丙酮。但是仗呢还是要打的,于是乎,英国皇家海军火药厂的一帮研究啤酒酿造和肥料发酵的老头子一次喝高后想,既然没有丙酮做溶剂,那就用酒精和乙醚来代替不就完事了吗?

于是科玳发射药的成分又被魔改,成分变为22%的火棉胶(硝化纤维溶于酒精和乙醚的产物),42%的硝酸甘油和6%的凡士林,这个配方只是为了救急,性能完全没有之前的好。Emm英国人为了保证火药同步燃烧性,英国人还在底火上夹加了一块火棉,真是用心良苦

(意大利人:肉松面条???)
靠着这偷工减料的玩意英国人勉强挺过了一战,这种救急的配方被称为科玳RDB配方,事实证明这科玳RDB时间长了性能很不稳定,能不能打响完全看运气~

于是一战结束后到二战期间,英国人又想起火药性能不稳定这一茬,开始加入不同稳定剂来延长火药保质期,不同英联邦国家的兵工厂配方都有少许差异(特别是三哥家),这些杂七杂八的科玳药通通被称为科玳SC配方

而到了二战后,英国人发现市面上火炮用的无烟火药以三基发射药为主,而科玳作为老双基发射药,不仅膛温高,烧蚀严重,炮口火焰还贼明显。于是乎,英国人又匆匆忙忙往自家科玳药中加入了硝基胍,就有了科玳NQ发射药。

随着美苏争霸愈演愈烈,英国也彻彻底底成为了日落帝国,于是就安安心心在美国爸爸这边伸着手奉行拿来主义,生产科玳药的兵工厂在本土的闭门歇业,在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出去。于是乎英国人也最终抛弃了自己吃了几十年的面条。现在科玳药也就使用在英国马丁贝克飞机制造厂生产的一票飞机弹射座椅上。

马丁贝克家的弹射座椅据官方宣传已经拯救了7613条生命,而最新的含科玳药弹射座椅被用在了自家肥电F35上

为了纪念这种奇葩发射药,加拿大人将自家的一艘训练尖命名为“科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