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有什么作业(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有哪些)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建信金融科技 王静逸 邢磊 李佩芳 张鹤苧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工作,它不仅需要科技与数据的赋能,也需要重塑业务模式与经营理念,数字化发展带来的监管与巨大的信息资产也将成为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数字化是提高业务效率的重要科技手段,是未来稳定高速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与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出台,标志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以金融科技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围绕开展金融科技治理、打造数据支撑能力、实现数据安全与高可用、夯实金融数字化应用、健全金融科技创新模式、深化再造金融智慧服务、加强科技监管、推进金融科技数字化人才建设等特点进行建设。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还处于相对起步阶段,在这期间,市场经济增长快、需求日益变多,技术稳定性亟需加强,企业进入壁垒不断提高,产品种类和竞争对手不断增多,行业形态特征、市场竞争和客户特征不断变化。在此环境下,金融业务模式复杂度提升、服务效率要求逐步提高,金融科技的全方位支撑能力需求不断加大。

  金融科技不仅仅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更是从商业模式升级、客户旅程重塑、产品服务创新等角度,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引得金融活水不断滋养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实现数字化体系架构

  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纵深推进,以用户为中心引发的需求侧快速变化传导到供给侧,倒逼供给侧改革。供给侧通过沉淀和整合实现对多样需求的敏捷响应,并转化为驱动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客户全方位覆盖和生态化建设的飞轮,这就是中台战略。

  “厚中台、薄前台、稳后台”的数字化架构体系,突出共享、复用、敏捷、协同,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从传统银行到“数字银行”的转变。这里面,“厚中台”是说业务、数据和技术三大中台。

  业务中台是指商业银行实现各关键业务链路的创新、稳定、高效、经济的统一体系,通常由“前店后厂”模式打造,由客户组件、产品组件、资产组件、权益组件、计价组件等模块构成。数据中台的关键是把相关数据和能力封装为服务,从而将过去“提供数据”的模式升级为“提供服务”,更好地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通常由数据服务组件、模型服务组件、实时决策服务组件、可视化服务组件等模块构成。技术中台是指将应用研发、测试、运行所依赖的基础技术进行封装,实现技术基础能力快速供给的体系。

  商业银行数字化体系架构,逐步形成了三大中台协同模式。业务中台为数据中台提供数据汇聚,数据中台将数据服务提供给业务中台,技术中台为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共同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三大中台相互促进,不断迭代提升。

三大中台赋能商业银行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三大中台通过高效、敏捷地互相协作,有效支持业务敏捷发展,推进业务智能化、服务敏捷化和产品工厂化,赋能商业银行转型升级。

  首先是业务智能化,在客户分析、营销管理、风险监控、产品管理、渠道管理、运营优化与提升、监管合规、经营分析与决策等业务领域,由于以往信息不足、数据缺乏标准化和体系化、挖掘程度不够所导致的问题在三大中台的支持下,将这些业务领域的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流程全部打通,充分挖掘过往数据的资产价值,打造闭环的智慧决策链,从而有效支持业务模式的变革,提升服务质量。

  其次是服务敏捷化,在营销、运营、风控、客服、财务等领域,通过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流程体系,利用RPA、AI和大数据等技术,将“数字劳动力”应用到相应业务中,支持7×24的全天候运营服务。同时,利用三大中台推动线上和线下渠道转型,开展流程再造和渠道融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任意门”,从而解放劳动力,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最后是产品工厂化,利用三大中台实现标准化、参数化的产品配置能力,提升产品规划、创意与概念、研发与优化、面市、评价和退市的整个流程效率,支持产品的快速生产,从而面向客户复杂、多变的需求,敏捷、高效地推出契合度高的产品,迅速、有效占领市场,提升客户忠诚度。同时,通过三大中台推动产品信息和产品目录的标准化、统一化管理,实现有序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字化服务促进商业银行客户覆盖面扩展

  商业银行通过提供金融咨询、行业解决方案、银行产品及一系列定制化服务等数字化服务,延伸服务边界。集成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收集真实可靠数据,把握流量入口,建立数字化档案。在360度客户视图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进一步整合客户数据,形成“一人千面”的客户画像,对不同场景下的客户特征、价值、需求进行细分,深度经营、维护以及营销客户,全方位洞察客户,做陪伴客户财富增长的助手和朋友。

  在探索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服务之路的同时,商业银行应综合提升客户经理的数据及商业分析等数字化技能,提升与客户高频高效交互频率,更新升级分层经营客户模式,加强客户经理的风险管控能力,从而提高客户体验及经营效率,拓展客户覆盖面。

金融科技引领商业银行生态化建设

  通过数字化服务,将商业银行自身优势融入社会的多样化消费生活中,提供端到端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运营,深度、精细化地解决客户痛点问题。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将推进商业银行以“金融+场景”的方式在服务现有核心企业客群的基础上,实时感应和响应客户需求,加快推进数字化生态场景的联合建设。生态体系的发展,又会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进一步降低数字化转型的成本,从而全面提升服务客户水平和优化服务体验,形成由数据治理引起数字化生态治理和生态运营的新型银行模式。

金融科技促进创新业务发展

  除了传统银行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也会引领新型的业务模式不断创新。金融科技在打造数字化体系架构、促进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扩展客户覆盖面、引领生态化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价值,通过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不断创新的业务模式将有效助力商业银行推动民生普惠,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1.物联网促进“数字银行”深入万户百业

  物联网与金融的深度交融,优化了金融的信誉评估和服务体系,创新了各类物联网金融的新型业务形态,实现了物品网络化和数字化,新的金融形式随之诞生。基于物联网与产业融合产生的海量数据,为后续的产品销售、营销等奠定基础;从物联网获取真实可信的产业数据,可以基于业务状况进行授信评估,拓展传统的融资和贷款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进一步发挥金融在产业能力提升等领域的引导作用;同时,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零售业、工业或农业的实时状况,为银行业务提供更加全面的企业数据,用于业务安全支持。物联网将会促进数字化服务在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缴费等领域,深入千家百户的生活中,满足市民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需求,从而真正落地“金融+科技+场景”。

  2.虚拟现实探索“未来银行”数字形态

  当下时代“元宇宙”的趋势非常火热,各大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在逐步布局虚拟现实方面的能力与应用方向,元宇宙所展现的虚拟与现实结合、完全数字化的服务、沉浸式的交互、不断产生和编辑的虚拟化场景,将会变革未来产业化的应用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模式,逐渐变革金融服务的方法与模式,成为新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商业银行面向未来银行的模式形态,如“虚拟数字人”“虚拟数字网点”、NFT等场景应用,已经成为“元宇宙”变化下探索新银行渠道的重要方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未来银行的服务将逐步呈现虚实结合的模式,针对高端VIP客户在虚拟环境中直接进行银行交易业务,已经在数字化探索的道路之中。

  3.数字货币探索“万物互联支付”新媒介

  数字货币集合了“法定货币+电子货币+支付平台”的概念,可以实现离线支付,具有和纸币人民币一样的权利。数字货币通过与产业融合,形成一系列新支付应用场景,包括助农售货机、食堂数字化运营、ETC数字货币支付、POS机数字货币支付等,为各行各业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模式,打开了万物互联支付的想象空间。同时,数字货币不断与ABCDMIX等创新技术融合迭代,在政务服务、金融、医疗、制造等领域,为向人们提供多层次万物互联支付环境夯实基础;在手机、手表、充电桩、POS机、ATM等设备上支持数字货币,与物联网技术协同开启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支付体验,为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创新和改革,开启物物支付、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4.人工智能探索金融智能推荐新模式

  传统的“千人一面”金融推荐离不开客户经理、标签组合和专家法则,而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要想获得用户的指数级增长,就必须赢得用户时间抢夺的比赛。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需要用有效的手段抢占用户时间,通过对流量的精细运营带动新的业务增长,将App发展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业务平台。在这个战略目标下,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荐系统就成了提升用户屏幕时间、留存、转化的核心工具,它能够利用多目标深度学习、迁移学习、图嵌入、深度召回模型等推荐技术,切入生活场景、培养习惯,打造流量新入口,放大银行业务规模与时间优势,构建新银行业务壁垒。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荐系统,通过分析客户、资产、产品、风险等多维度信息,不仅可以用于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的个性化推荐和App样式的“千人千面”,还可以用于智能投顾、客户经理管理平台、投资者教育平台等,为赢得“客户时间抢夺战”进一步加码。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与思维模式将会不断转变,将金融深入生活与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基于数字化与生态化的模式将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工作,它不仅需要科技与数据的赋能,也需要重塑业务模式与经营理念,数字化发展带来的监管与巨大的信息资产也将成为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未来的数字化商业银行时代,金融科技将会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原标题《金融科技:引领商业银行未来业态》

本文刊载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2022年第3期

责编:曲玲玓 设计:徐金晓

复核:赵晓璐  主编:张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