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极为什么会生阳(静极生阳是什么意思)


本文出处:《近思录》

但凡对《易经》有些了解的,都听说过“无极生太极”这句话,无极生太极在《道德经》的说法就是“有生于无”。所谓“无极”就是“无的极限”,但是“有生于无”和“无中生有”是两回事,无未必会生有,必须是“无极”才会生有。

比如白天和黑夜也是相互的,但是必须到白昼的极限才会有黑夜的到来。那么为什么说的是“无极生太极”而不是“无极生有”呢?无极生有也是正确的,但在表达上没有“太极”更形象,太极意味着“无”的结束和“有”的到来,但真要说到底太极还是属于“有”的范畴。

关键是太极接下来要分为“两仪”,所以如果直接说“无极生有”,“有”又包含“太极、两仪”以及之后的一切,所以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更循序渐进一些。

两仪是“动、静”也是“阳、阴”,文中“濂溪先生”指的是周敦颐,周敦颐认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对太极生两仪的解释跟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是同理,“道”即是“无极”,“一”即是“太极”,“二”即是“两仪”。

为人熟知的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五行又怎么来的?“太极”这个概念既不能用眼睛看到也不能感受到,太极是事实存在但又虚无的,两仪、四象也是这样,唯独“八卦”能够让人看到或感受到。

所谓八卦“乾、坤、震、坎、艮、巽、离、兑”对应的是“天、地、雷、水、山、风、火、泽”,在《易经》这是“八卦”对应的“八象”,八卦的由来正是古人看到了“八象”,因此触类旁通想到了八卦。

同样的道理,古人见到的事物可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并因此得出了“五行”,不管是八卦还是五行都是古人从看到的“有”类推出来的“无”。

其实《易经》的顺序虽然是太极生两仪,但得出这个顺序却是从八卦、五行到四象再到两仪,又从两仪到太极最后是无极,总归是从已知的得出未知的!

“太极”最早见于《易经》,在北宋时期对《易经》的研究达到巅峰,本文节选自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其实这篇的真正源头是“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寻找古籍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