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附中(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写下这篇回忆的起因,是因为2020年高考发榜后,网上出现了很多质疑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教育质量的声音。

这些质疑来源于扬大附中没有在喜报中和扬中、邗中一样,打出“400分以上考生数”和“一本达线率”两个数字。部分家长调用当年招生数据计算后发现,扬大附中本一率与邗中相差无几,而在家长们印象中,邗中当年中考跨区招市区生源的分数线一直比扬大附中低10分,再加上邗中此次公布400分以上考生人数达到了50多人,而附中只有10人,两相对比后,一些家长得出判断:孩子们进邗中成绩比进附中的差,可三年后本一率却相差无几,高分考生附中也少得多,说明附中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出于是附中校友的缘故,笔者多方了解了“附中沉沦”背后的事实。从附中教职工和教育部门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显示,附中和邗中数字上的差距,更多还是来源于生源的问题。比如,今年附中这批高考生其实当年中考时没有一人进入全市前1000名。而附中生源问题的根源,又在于近年来扬州推行的高中招生政策。

为了维持“扬州高中一哥”——省扬中高分考生在全省排名的地位,扬州市在近年来招生中开放了与邗江的跨区招生,而跨区招生的开启,简单说就是用扬大附中的好生源,换取省扬中能够招收邗江尖子生的资格。这些年与邗中跨区招生的实践则显示:附中的非指标生中几乎没有达扬中线的,而邗中正常会有几十人达扬中线。指标生这部分,附中生源分数则绝大多数比邗中低很多。这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扬大附中如今在生源上的劣势。

生源劣势是客观情况,扬大附中教学质量究竟如何,其实家长们之前的判断方法,既存在逻辑的偷换概念(中考录取分数线低不代表上不了一本,这是两个概念),也存在统计学上的误差。如果非要通过数据验证,其实可以用“推进率”这个指标来观察,即用中考全市排名去对比高考全市排名,这样考察更为科学。

谈到扬大附中的生源劣势时,让笔者不禁回忆起了90年代的扬大附中,曾有那么几年,扬大附中也曾有过在生源上与省扬中平起平坐的机会。而现在看来,90年代可能正是扬大附中的高光时刻。

1993年,今天看来,应该是一个颇具纪念意义的年份。那一年,省扬中和扬大附中(彼时还是扬师院附中)还各有初中部,社会上还没有民办初中,市区(主要包括广陵区和郊区)和邗江县的学校之间还不能跨区招生。就在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扬州第一次在市区实行了小升初考试择优录取,省扬中和附中的初中部分片择优,省扬中辖区里有育才本部,附中辖区有汶河和广陵,梅中则包揽了梅小,按语文加数学的考分总分从高到低录取,当时的扬州市区“初中三巨头”切走了当时“小学四巨头”里的高分生,其他学生则由新华、五中、一中、八中、二中等按地段录取。

从初中生源说,这一年,扬大附中和省扬中几乎平分秋色。也就是在这一年,扬州的择校风猛然兴起(事实证明择校之风起源于择优录取),扬大附中初一一个班级的进班人数曾创出过70个人的纪录。因为是择优录取生源,扬大附中对这一届初中生也相当上心,配置了初中部的精锐师资。

到1996年这一届学生毕业中考时,作为当年市区仅有的两所重点高中,扬大附中头一次采取了抗衡省扬中的政策:以中考三次模拟考综合成绩排名,保送前30名免试升入附中高中,而且保送外学生中考前填报志愿时,也被学校要求不得填报省扬中。

采取这样的办法,扬大附中力图维持三年前生源上的均衡状态,在高中抗衡省扬中的战略企图已经十分明确。附中这一战略的时代背景是,在90年代初,虽然附中和扬中同为市区仅有的两所重点高中,但省扬中在高中阶段的生源优势已经形成,省扬中可以在扬泰大市招地招班,一流尖子生自然云集扬中。

有扬州教育界的老前辈口述,在80年代,其实扬州各中学高中高考实力不相上下,五中(现在的田家炳实验中学)高考超越扬中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后来高考越来越被重视,省扬中的地位一再提高,市里给的招生政策也大幅度倾斜,意在打造一个高峰,于是在90年代,逐渐有了鹤立鸡群的省扬中。

扬大附中当年的93级初一生,到1996年时,已经成了96级高一新生,而很多学生已经从幼儿园同学到了高中,因为都是一条线升上来的。因为扬大附中各类“保尖”政策的实施,那届扬大附中高一生源,来自附中初中的占了大半,其他则来自没有报考省扬中的五中、新华、二中、一中、八中、湾头、西湖等中学的次顶级生源。

这一届扬大附中新生进校时才发现,高他们三届的96届高三,其实在当年已经放了附中的高考卫星,理科录取两个清华(黄李骥和刘珊珊),文科一个北大(李军),其中李军还是扬泰大市的文科状元。而这一届高三教师很多正好轮换到新高一。兵强马壮的附中,抗衡扬中的形势似乎从来没这么好过。

1996年对扬大附中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的8月,高考发榜后扬州泰州正式分家。省扬中原来扬泰第一校的地位,随之迎来极大挑战。泰州县中一直是顶级杀手般存在,姜堰中学、靖江中学、泰州中学,在扬中有地招班的情况下,依旧在历届高考中不落下风。扬泰分家后,泰州生源全部失去,省扬中于是将掐尖重兵力投入了市区,那时邗江还是县,像今天一样,垄断着邗江尖子生源,扬中也只能偶尔染指。

泰州生源的失去,从市级层面来讲,需要以更大力度扶持省扬中的核心地位,坚决不能让扬中这个“扬州高考的门面”,在扬泰分家后落到泰州后面而在省里颜面尽失。于是,将附中尖子生生源让渡省扬中,成为日后扬州各类招考政策改革的调整对象,也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而这样的政策调整指导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可能还将延续下去。

今天看来,从扬泰分家之日起,扬大附中高中的生源就不可避免地、政策性地走下坡了,只是当年的人们并未察觉。93年-96年小升初择优培养的几批学生还在,附中比肩扬中的信念还在。直到几年后,市区小升初取消择优又改回地段分配,再后来扬中、附中、新华又改成单独高中制,附中初中取消,连续打击,加速了附中生源赶底。

回到1996年,90年代的扬大附中还在继续创造历史,新高一学生被给予厚望。随后两年,附中97届、98届高中毕业生高考虽然没有出现清华北大新的高峰,但仍有高一的陈一昕考上中国科技大少年班这样的火箭不时发出来。

直到99届高考的到来。这一年政策突变,改成了高考后依据估分填志愿,而且当年大学扩招,在本科到专科的每一档都设置了一档扩招名额(就是交点赞助费,分数线降个几分录取)。这意味着过去的志愿填报经验没用了,让不少考生、老师始料不及,毕竟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事儿。结果,当年敢报清华北大的人锐减(那年清华文科录取线还没南大高)。

最后发榜时的整体数据笔者不掌握,不敢乱说,但就了解的扬大附中某文科班个例来看,复旦、上交大、军事外国语学院、南大、东大这样的985大学,考上的不下10个。该班班主任在该届学生毕业20年后,至今仍能准确报出当年各分段人数的具体数字。可见成绩也创造了学校历史。后来,扬大附中这届学生毕业后听说,他们的后一届更为优秀。而那几年,扬大附中真可谓扬眉吐气,风光一时。

但如前文所述,生源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扬大附中取消初中后,扬州初中变成了树人一校独大,附中便再也没有能力比肩扬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