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散的(小龙虾做出来的虾尾肉为什么是散的)

“散”字其基本意为“由聚集而分开”,其他意思皆有此而引申出。甲骨文金文分别作:

以上“散”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其形就是古人造字的初衷,为“散开”、“松散”之“散”。我们先看甲骨文的写法,左边当为一堆麻,右边为手持木棍形。那古人手持木棍干什么呢?原来是用木棍把麻打成碎条状,以便做成绳子和丝线。又有学者说,右边为“林”,其义为手拿木棍敲击树林驱散林中的鸟。仔细想来,这种做法实在很难理解,棍子敲击树木驱鸟这一方法还不如喊一嗓子效果好。哈哈!所以,本人还是“持棍打麻”更合适,也符合古人的生活方式。

金文则与甲骨文略有不同,右边与甲骨文同,同样是手持木棍,但是左边却变成了肉和向上的符号,其义是:手持木棍一上一下地捶打,使肉松散,大概松散之后便于烹调使用。远古之时,古人把肉弄碎并不像我们现在那么简单,用刀甚至绞肉机就可以轻松解决。古人哪里有那么先进的工具呢,那么,当时最为先进也是最野蛮的方法就是大棒直接击打。用木棒把肉打散之意也就突显出来了。

“散”字发展至小篆左边就把“麻”和“肉”放到了一起,右边手持棍仍然保持不变。其义表示用木棍敲打,打散,打碎,以便于加工或食用。其形如下:

发展至楷书,该字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示“麻”的部分已经不见了,“肉”变成了“月”字,“月”字后来借以表示肉意,这是众所周知的。

仔细想来,“散”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是非常有生活意境的,古人常常将肉打碎打散便于加工和食用;把麻打乱打成细丝便于加工成绳和线。就这样,我们的祖先用手、木棍、麻、肉组合成了这样一个会意字。后来,“散”字在这个基本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来分离、散布、松开、零碎之意。

*欢迎批评,如果感兴趣,请点击订阅关注本头条号,与您相识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