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梦想是什么(柳传志做了什么)

“在座的各位,未来有好的发明创造,想着找联想投资,我这准备着钱呢!”雁栖湖畔,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校区,听讲座的青年学子们,被柳传志这句话点燃了激情。

从三十多年前中科院计算所的小平房起步,柳传志将联想带入了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但他并不满足于这段传奇,依然率领联想探索多元化经营,为实现“百年老店”的梦想而奔波。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作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这是一段“总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

传达室里开公司

“憋得不行了。”这是35年前,柳传志放着干部身份不要,迈出中科院计算所大院的最大动力。

柳传志用“铁屋子”来形容在计算所工作十几年的环境。在单位一天的工作时间有一半得用在政治学习上,工资从1970年到1984年十几年间一分没涨,思想、新知的自由流动都很慢,“感觉空气稀薄”。回到家,爱人龚国兴说,“咱们做个桌子吧”“做个折叠床吧”,柳传志就乐颠颠出门去找木头,找回来亲自动手做,这就是那段日子里最有奔头的事了。

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铁屋子”涌进新鲜空气。这一年,已过而立之年、端着茶杯看报纸的柳传志,竟在《人民日报》上惊喜地读到一篇教人养牛的文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套在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身上那股隐形的绳索,一下子松开了。

1980年左右,图书馆里外国文献、刊物一下子多了起来,华裔学者们回国做的一场场学术报告,都成了柳传志接触外界讯息的全新渠道。

看到、听到的景象开始令柳传志震惊。他发现,自己还在用磁带机做外部存储,国外同行早已用上磁盘;想把信息输入电脑里,要靠纸带穿孔机,而国外已经用上了键盘;国内还在研究怎么提高针式打印机的针孔密度和分辨率,国外已经整体向喷墨打印升级……

这背后,是当时国内整个科技产业化体制的落后。“1984年,整个科学院,四万多研究人员,科研经费才八亿元人民币,人均还不到两万。”三十多年后,柳传志仍然清楚记得这个数字。

沉郁许久,柳传志决定迈出第一步,“把柜子里的成果带到市场上,变成真金白银,也让科技研发不再是无源之水,不再只‘等靠要’,而是能自己造血。”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南门一间15平方米的传达室里,柳传志和十来个所里的科研人员,下海创业了。

“年年都有要死要活的坎”

“我这次是腰里别着手榴弹来的,如果公司垮了,我会绑着你们一块儿跳楼!”1989年,在香港的一间办公室里,这个眼睛瞪得通红、跟合作伙伴说着狠话的中年人,已经把联想做得小有成绩。此时,柳传志腰里并没有真的别着手榴弹,但死磕的心,他真有。这一年,联想在香港遭遇大亏。

“年年都有要死要活的坎。”柳传志回忆。这样的状态,从1984年到2000年,又一个“十几年”。

要说这些坎,还真没法绕过去。科研人员办公司,把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变成产品,让别人掏腰包买回去,当年压根没人干过。柳传志他们要想做出名堂,就得亲自趟河、摸索一个个礁石。

联想汉卡是联想早期的核心产品,1987年,联想反复捶打出的三型汉卡在市场上大卖。这时,有竞争者推出了一款性能更高的同类产品。“必须尽快推出四型汉卡,在性能上占据第一。”在研发人员的坚持下,四型汉卡仓促上市。

然而,由于没经过反复雕琢就推出,并不成熟的四型汉卡冒出了不少问题,不少用户要求退货,而售后服务又跟不上,市场一下丢了。此时,回头再想卖上一版的三型汉卡,也根本卖不动了,公司遭受了很大损失。

“卖汽车的,你就算马力再大,车棚漏水,照样没人买你的车。”柳传志回忆。经过了这一次市场锤炼,这个从研究院里走出的团队意识到了市场的复杂性。以前在研究所的时候,都是靠拿奖项、写论文,凭科技成果的指标来说话,但办了企业,就要看产品是不是能推向市场,看客户喜不喜欢。

此后,他们摸索出一个个门道:大规模推向市场前要先进行批量试制、出厂前一定得先过质量检测体系的关——这些科技成果转化的公理,柳传志等“趟路者”经过了一次次血泪教训才得到。

“蛇吞象”后的最大挑战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1990年,这条广告词被叫响,联想有了自主品牌的电脑,并逐渐问鼎全国PC行业。6年后,一件震惊世人的举动,让联想真正成了在全球计算机产业举足轻重的“国际品牌”。

2004年,联想集团宣布并购IBM全球PC业务。“老柳,我们真佩服你们的勇气。”在发布会上,一位媒体界老友上来握着柳传志的手感慨。对方紧接着的一句话让柳传志心情复杂——“你们死了也值了!”这句话,也反映了当时大众对于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一边倒的态度——没人看好。甚至有人断言,这场融合“战”,联想99%会死。

然而,为了走向全球,走向更大、更成熟的市场,汲取更先进的产业运营经验,咬牙决定后,联想迈出了这一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问题,成了“蛇吞象”后最大的挑战。IBM员工喝矿泉水,穿西装,吃低热量食物。联想公司员工则喜欢喝鱼头汤,穿开领衬衣和抽烟。生活习惯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行事作风和看问题的角度。

2009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联想连续亏损。“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管理出现了问题。”65岁的柳传志重新出山,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在当年士气低落的欧洲团队誓师大会上,柳传志没多说什么豪言壮语,却亮出了几张照片。

一张是联想早年为了让员工吃上肉,建起的养猪场;一张是联想开创性地通过贷款担保,让工薪阶层新员工买上房子的“72家房客”照;还有一张是联想众多老员工退休后在欧洲旅游时的照片。

“这些故事发生在中国,如果好好干,也会发生在你身上。”联想“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让一个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员工被深深打动。很快,联想一系列改革举措见效,全球业绩企稳回升,顺利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浪潮中放出创新“小船”

长城、四通、科海、京海……高科技产业风云变幻,在联想飞速发展的二十年间,柳传志也见证了太多同行的倒闭、没落。

在不进则退的科技产业中,如何才能屹立不倒?

2000年以后,包括海外资本在内的众多资金开始涌入中关村。“联想为何不试试,用资本撬动科技?”2001年4月,联想控股以3500万美元启动资金,成立联想投资公司,踏上了风险投资之路。柳传志把创立16年的联想集团交给接棒的“少帅”杨元庆,转身投资业。联想控股旗下做私募股权投资的弘毅投资、专做天使投资的联想之星相继成立,成了为联想这艘巨轮开辟新航道的“小船”。

如今,联想控股投资的科技企业中,成长出科大讯飞、神州租车、旷视科技等行业巨头和独角兽企业。旗下的君联资本、弘毅投资和联想之星,基金总额1300亿元左右,所投企业超过700家,其中50%以上是科技型企业。

与多数天使投资不同,联想之星不但是天使投资机构,还拥有一个坚持了10年的创业CEO特训班,向科技人员、创业者传授联想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而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弥足珍贵。作为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第一课的开讲人,10年间,柳传志从未缺席过《总裁是怎样炼成的》这门课。

“能不能帮助中国多培养几个联想这样的企业?”2009年,北京市一位市领导向柳传志发出了邀请。2009年年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成立,柳传志成为这个被称为“中关村超级智囊”组织的主任委员。每个季度为中关村企业开一场“诊断会”,顾委会成立的首要目标就是“推动企业做强做大,重大产业化项目挖掘和推荐,培育高端领军人才,促进产学研用的合作对接以及国际交流合作”,让一个个创新苗子加速成为百亿级企业。

2018年7月中旬,柳传志的投资事业又迎来一件大事,联想控股完成了对卢森堡原发钞银行——卢森堡国际银行的收购。

“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的道路异常艰险。创新可能是找死,守成却是等死。”一个月前,柳传志在给全体联想员工的公开信中提醒。这位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对科技产业化的思考和探索不会停止。

科技之星[ 对话柳传志 ]

柳传志

中共党员,1944年4月出生。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

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被誉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

■ 记者:与您那一代创业者不同,如今新一代创业者在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推动下,能够快速聚集大量财富,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给当下创业者带来的影响?

■ 柳传志:风险投资的引进,通过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使得某些行业发生了颠覆式的创新发展。这时创业者、企业家会面临一个淘汰、适应的过程,有的人立得住,有的人立不住。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人就立得住。什么叫志存高远呢?做完这一单出了名、挣了钱就退出,把企业一卖了之,显然不是这样的,而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长远计划,对自己有严格要求。诚信、不看重短期利益、有坚韧意志力,在突变环境中仍然能咬牙顶住的人,焦虑中会不停去想怎么解决问题的企业家,就会走得长远。

■ 记者:您期待中国近几年内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怎样的突破?

■ 柳传志:大企业应该有更高瞻远瞩的能力、机会、高度,拿出大量资金投入科研。这绝不仅仅是指企业自身的技术,而是在基础科学研究上也应发挥企业的作用,比如阿里的达摩院正在做的。企业用钱效率高、精准度高,国家可以在基础科研及其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中,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

■ 记者:您的办公室摆着名为“突破”的雕塑,您目前对联想有何“突破”的希冀?

■ 柳传志:希望联想控股以战略投资的方式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成为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希望联想集团能越过当前的风险,保住自己“碗里的”,同时看着“锅里的”,在新的业务领域里边打开一片天地。

来源: 北京日报记者 孙奇茹

流程编辑:RB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