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华为出什么事了(华为最近发生的事)

文 | 青的蜂

近日,华为和北大教授陈春花的两份声明,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华为声明:华为与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陈春花声明:网络文章并非本人所写,华为只是自己的研究案例之一。

事情起因为何?

原来,近期网络上流传着愈万篇有关华为的文章,将陈春花描述为华为的“幕后军师”等,但大都是不实信息。以2017年陈春花撰写的一篇文章为例,其中谈到任正非开车载她的细节,原本只是宾主尽欢的待客之道,但在网上演绎出大量的“野生版本”。一些自媒体煞有介事写出了“2016年,任正非生涯首次给一个女人当司机”“任正非给陈春花当司机,陈春花:你的公司将面临巨大亏损”等一众吸睛标题,由此惹来华为方面的澄清。

某种程度上,华为和陈春花都是网络炒作的受害者。近年来,网络炒作屡禁不止,不仅因为它是一种传播方式,更是一种商业技巧,通常能吸引大众注意力,为炒作者带来商业变现的好处。另一方面,大众往往也存在一些好奇心理、审丑心理、媚俗心理等,为自媒体炒作创造了施展空间。长期以来,不少网友对华为的管理学推崇备至,也乐意想象任正非开车等神秘的细节。在炒作者和受众的共同推动下,各种编纂、嫁接、组合的“故事会”应运而生。

两份声明引起关注之后,当当网跳出来发声,指责“头条追逐流量的导向,成了盗版书商的魔指”。客观地说,当当网此举也有蹭流量的意思,但它所指出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网络炒作跟自媒体和受众当然脱离不了干系,但这一现象却在算法场景下却愈演愈烈。归根结底,社交媒体平台创造了一个内容的丛林世界。在这个丛林中,越是那些低俗、离奇、惊悚的内容,越容易受到推荐,它们反过来叠加释放“负面示范”,成为内容创作的“指挥棒”。

有学者称这是“内容下降的螺旋”,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说法。如果说此前的网络炒作更多通过“标题党”“震惊体”实现,如今的自媒体炒作则混淆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如在短视频平台上,当创作者想要表达某名歌手唱歌不错时,会剪辑使用大量毫不相关的震惊画面;一些视频在描述某类事件时,通常先来上一段电话录音,被称为“抖音新闻当事人”系列……这些炒作手法已经模糊内容真实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价值取向跑偏,内容沦为附庸。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互联网新闻网站也开始剥离内容创作队伍。道理很简单,一支队伍往往意味着不菲的成本,而他们生产的内容,可能还不如爸妈在老家的“随手拍”受欢迎。而一些社交平台甚至连一支内容队伍都没有,却发动了每个草根创作者,成为真正的“流量之王”。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容创作“失速下降”,社会精英处于失语状态,所造成的必然是“娱乐至上”“低智倾向”。近年来,相关部门开始不断纠正“算法”,其中的一层用意即在于此。

“互联网的尽头不是流量。”在一个没有人工干预的算法机制下,用户的心理弱点和信息偏好会被无限放大,最终陷入“内容下降的螺旋”。从两份声明中,我们固然看到了华为和陈春花的受害者形象。但造成这一切的,还有更大的“推手”,这是更值得进行反思的。

【作者】 王庆峰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