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中钢是什么(玻璃中钢是什么材质)

来源:河南日报网

“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 杜勇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尹江勇

上到“北斗”“天宫”,下到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科技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12月17日,河南电视台8号演播厅,星光璀璨、群贤毕至,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委军民融合办和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最亮的星——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隆重举行。

今天“科技工作者”这个名词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胸怀祖国,他们不畏艰难;敢为人先,他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他们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他们无私奉献,现在他们有了一个更闪亮的名字——最亮的星。

小提琴独奏《我爱你中国》拉开了发布仪式的序幕,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和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代表依次走上讲台,倾情讲述他们创新背后的故事。

“我申请去信阳,守好河南的南大门。”像17年前抗击“非典”和11年前抗击“甲流”一样,我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国俊临危受命火线出征。

手机24小时开机,坚守40多天直到最后一例患者出院,时刻心系患者的张国俊其实也是一名糖尿病病人。“国之俊杰,医者仁心;疫情时刻,奔赴淮河之滨;奋战一线,更见赤胆忠诚;用生命赴使命,诠释着医学科学的为民情”,这是组委会给张国俊的致敬词,也是这位白衣战士战“疫”的真实写照。

“玉米种子就是我的生命。”聚光灯下,满头华发、精神矍铄的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说起这话时,眼中浸满了泪水,现场掌声雷动。

今年84岁高龄的程相文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57年,55个春节是在海南岛试验田度过的。他育种半个世纪,往返鹤壁与海南的路程绕地球7圈还多。

“程老,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颐养天年,还天天往玉米地里钻?”主持人问道。

“这几十年我天天想的就是玉米,我就喜欢待在玉米地里,一天不去身上就不得劲”,“80后”程老今天仍然矢志不渝的坚守在育种第一线,只因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

她是“中国耐火材料第一人”、我国冶金耐火材料领域领军人才,但她却始终认为自己不是权威,她就是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李红霞。

“耐火材料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李红霞在发布仪式现场还不忘科普,“大家可能知道钢铁、玻璃、水泥,可是没有耐火材料一吨钢也炼不出来,耐火材料是背后的英雄,就像一口锅,耐火材料好才会煲出好汤、炼出好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登天。巾帼不让须眉,在李红霞的带领下,我国耐火材料在某些领域已经“领跑”全球,实现了“世界耐火材料看中国,中国耐火材料看河南”的布局。

“就在17号凌晨,咱们的嫦娥五号圆满完成任务安全回家了,她进入大气层完成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发了一组信号,告诉搜救直升机群她的位置,传输信号这条看不见的线就是我们团队研发的。”发布仪式现场,中国电科22所“当家人”吴健难掩喜悦之情。

更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的是吴健的团队帮助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向火星的征途中实现了厘米级的测量精度。吴健从事电离层和空间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三十过年,参与和领导了多项高精尖技术,为解决国家安全重大挑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郑州大学老校区内的一道风景:从教60余年,一位面容清隽和善的老人,总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穿行在校园内的法桐绿荫下;他一手打造出响当当的郑州大学化学学科,先后为祖国培育了一批批化学领域的领军人才,他就是建国以来我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吴养洁。

当“90后”的吴院士信步走上舞台时,全场持续响起雷鸣般掌声。“我比很多人更理解‘国家’这两个字的分量,学习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值得珍惜。”92岁的吴养洁动情的说,我要祖国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科技之光、闪耀中原。发布仪式现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良、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建军、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陈小兵、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明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以及河南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代表也倾情讲述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