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生物车间什么样子(东宝生物是做什么的)

【聚焦学习】

东宝生物:续写百年的梦想与坚持

从明清时代北京老一代工匠制作木工用皮胶和骨制品发端,到会聚了传统匠人的北京朝阳化工厂制胶车间,再到整体搬迁到包头成立东河区白明胶厂,并最终成为内蒙古第一家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一代又一代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着“生物胶原”的足迹,一路渐行渐强。

东宝,一个拥有百年传承技艺的明胶企业,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求变应对市场的勇气,对于“百年老店”的荣耀与光环,可谓实至名归。

创业:从一口33米的深水井开始

走进如今东河区巴彦塔拉大街璟华苑小区,已然嗅不到一丝工业化的气息,只有一块绿底白字的“精胶路”标牌,述说着一段曾经闪耀的明胶历史。

时光回转至58年前,正是在这里,60多位激情满怀的创业者从北京来到包头,用两年多的时间,建起了东河区白明胶厂,就此印刻下包头这个粗线条城市里一段柔和的“胶原”足迹。

78岁的萧亦就是第一批入厂的职工,说起企业的历史,老人颇为自豪,“东宝生物的前身可追溯至东河区白明胶厂,最早源于北京朝阳化工厂的一个制胶车间,而这个车间的缘起可溯源至明清时代,可以说是‘百年传承’。”

解放初期的北京朝阳化工厂制胶车间,聚集着一批技艺高超的工匠,专门通过手工制作木工用的皮胶和骨制品。1959年,为了生产国家急需的物资,制胶车间整体搬迁到包头东河区。

火红年代,年轻的创业者怀描梦想和激情而来。但创业之初条件的艰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从厂区建设到项目投产完全是手工作业,骨头靠人工用锤子砸碎,之后用土锅土灶熬制成胶。厂子里没有工棚,有的工人干脆睡在池子里。”萧亦当时年仅21岁,为了解决精胶厂的工业用水问题,他带领大家一起动手,两班倒开始了人工打井。

“一口33米的深井,我跟大家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放了七八十炮才见到第一股水,这口井一直用到2005年厂子搬迁。”

他至今还记得这眼深水井冒出第一股水时人们的激动的心情,大家像看到金子般一阵狂喜。

不愿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创业精神,东河区白明胶厂在塞北的草原钢城崛地而起,产品远销福建等南方地区。

1962年,东河区白明胶厂更名为地方国营包头市精胶厂,产品包括照相明胶、医药食用明胶、磷酸氢钙和骨油,主要应用于照相、医药、食品等。虽然年产明胶只有100多吨,却由于生产当时国内急需的物资而备受追捧,产品供不应求。

此后,企业步入全新的发展轨道。1982年-1986年,企业新建了

3000多平方米四层制胶楼,从英国引进一整套先进设备。1985年,公司“金鹿牌”照相明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远销上海、广州等国内感光胶片厂和电影制片厂。1988-1989年,“金鹿牌”医药食用明胶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并斩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95年企业六个品种感光胶通过国家级验收并批量生产,供中国乐凯胶片公司使用,为感光材料国产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