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平台靠什么盈利(分期平台靠什么盈利的)

观看「视频内容」点击下方链接!

支付宝、京东等平台,如何收割老百姓?慷慨借款,它如何盈利?

今年4月6日,纽交所宣布暂停蛋壳公寓交易,启动退市程序。

蛋壳出事儿了,而买单的却是全社会。投资人赔了钱,蛋壳打工人拿不到工资、供应商背负巨额债务、业主收不到房租、租客无家可归却还要接着付钱。所以在这场资本闹剧中,受害者们很难说谁比谁更无辜。

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蛋壳是怎么走向破碎的?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金融游戏?我们从头说起。

2015年1月初,住建部刚刚发布了鼓励和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蛋壳公寓就嗅到了商机,在1月底就成立了公司。对商机如此敏锐,在这点上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蛋壳。

一开始,蛋壳的商业模式还是过去长租公寓的传统模式,相当于二房东,把房子从业主那租过来,经过重新装修改造,再转手租给租客。通过这种传统的笨办法,蛋壳在前期还是能够赚钱的。

但是2017年以后,长租公寓的玩法就变了。

2017到2018年,更多利好住房租赁市场的相关政策发布了,有些更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非地产开发商类房企提供融资支持。在政策大力扶持房屋租赁市场的宏观背景下,出现了很多“租赁贷”以及与其相关的ABS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政策变化也令投资人相信这这桩生意值得投入。

蛋壳公寓就看到了利用金融杠杆迅速做大规模的机会。它在之前的传统长租公寓模式中,在最后叠加了一个让房客去申请租赁贷的环节。也就是这个最后环节,让这种重资产、耗时长的商业模式变成了一种迅速圈钱的金融游戏。

那么蛋壳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首先蛋壳从业主那里租房子一般是按照季度付款的,也就是每3个月交一次租金。有了租赁贷之后,租客不用一次向蛋壳按照季度、半年或者一年交房租,而是可以通过向第三方金融机构申请租赁贷,每个月分期付款。租客看起来像在每个月付房租,实际上是在每个月还贷。

因此,当蛋壳无法按时给业主房租、一些业主开始暴力赶走租客时,租客们即使委屈搬家、无家可归,却还要每个月按时给金融机构还租赁贷,否则是要影响征信的!

那这对于蛋壳的好处是什么呢?合作的金融机构通过审批后,根据这个金融产品的游戏规则,会将租客整一年的租金全部汇给蛋壳。也就是说,蛋壳在付给业主3个月的房租之后,能在一开始就占用9个月的租金。这可是直接拿到手的白花花的银子啊!出租的房子越多,就越可以占用无限多的资金!蛋壳利用 “长收短付”、“先收晚付”的不对等的结算期限拿到这笔钱之后,就可以迅速扩大规模,签约更多业主、抢占市场。

2017 年,超过90%的租客使用了租赁贷的分期月付。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蛋壳用这一招能圈多少钱。假如蛋壳从业主那里以每个月3千元租房子,而租给房客每月3500元,那么如果租客选择了分期月付,蛋壳就可以一次性拿到4.2万元,扣除付给业主的9千元,蛋壳能直接拿到手3.3万元。2019年蛋壳管理的房源超过了43万间,也就是说这是百亿的现金流!

根据招股书,2015 年至 2018 年间,蛋壳房源管理规模的年均增速达到 359.7%。

但是蛋壳很快就走火入魔了。

2018 年以后,蛋壳发起了抢房大战,甚至做出了“高价收房、低价出房”的迷惑行为。这么做不是为了赚钱,只为疯狂扩张、抢占市场。蛋壳相信,规模起来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租金水平,从而实现规模盈利。

这招前期亏损、抢占市场的玩法,在互联网行业中其实非常常见,比如美团和滴滴也是这么玩的。一旦实现对市场一定程度的垄断,让消费者逐渐依赖某一个平台,形成消费习惯,后期平台就可以以压低成本或者抬高价格来实现盈利。

虽然前期都是靠融资来度过烧钱阶段,但是和美团、滴滴不同的是,蛋壳的租赁贷还让无数个租客承担了风险,一旦暴雷了,受到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资本,还有这些无辜的租客们。

然而蛋壳的这项迷惑行为,却没能保住它的出租率。即使房源规模增加了,但房屋出租率却从2017年的85.8%,到2019年下降到76.7%。

从2017年到2019年,蛋壳的亏损分别为2.72亿元、13.70亿元、和34.37亿元。2018年的亏损甚至增加了404%!

2018年开始,蛋壳开始疯狂借短期借款,这也足以说明它在资金方面的迫切性,但这也就要考验蛋壳的现金流管理能力了。

亏本了,就再融资、再借款,杠杆越来越高。需要还款了就再融资、再还款。像这样拆东墙补西墙,蛋壳也被人说是一个“庞氏骗局”。

2020年1月,蛋壳带着34亿元亏损和86亿元总负债上市,但却只融资到了1.28亿美元,差不多是八九亿人民币。这点钱完全不够填蛋壳这个大坑,分分钟就给它亏完了。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蛋壳房屋空置率陡增到 30% 以上。再加上公司内部各种管理混乱等问题,最终蛋壳的资金链终于断了。从上市到摘牌,蛋壳只历经了445天。

蛋壳一方面占用太多现金流快速扩张,另一方面经历严重亏损,一旦它依赖的租赁贷和外部其他融资带来的资金无法平衡现金流时,蛋壳暴雷是迟早的事情。

企业加金融杠杆这个游戏,玩的好带来的是巨大的收益,玩的不好就是整个社会来买单。其实,这样的金融游戏一直在我们身边,比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

我们在这里先来简单解释一下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

我们就以最熟悉的蚂蚁花呗为例。我们如果使用花呗,并分期还款的话,就要支付所谓的手续费,也就是利息,而这个利息的年化利率高达15%。我们欠花呗的债,对于蚂蚁金服来说,是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这个资产满足条件的话,是可以转移或者出售的。于是蚂蚁就将这个资产移转给SPV,也就是特殊目的机构,比如证券公司。SPV再将资产进行分割和重组后变成证券,发行给投资人。

蚂蚁拿到投资人的钱后,就可以继续把钱借给我们,如此循环往复,杠杆可以越来越高。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平台能够源源不断地把钱借出去。

另一方面,ABS产品到期的时候,蚂蚁要把这些钱还回去,但只需要支付4%-5%的利息。也就是说,相比我们付给花呗的15%年化利息,这中间约有10%的利差。蚂蚁花呗每年做了上千亿的资产证券化,这中间的收益就大概有上百亿。

当今社会,各类借贷软件和有关借贷的宣传信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悄然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不论打开任何一款消费软件,在支付时都会跳出一个小额借贷的支付选项,比如淘宝的花呗,京东的白条,新浪的有借,甚至连点个外卖,也有美团月付。而这些借贷的选项,就是各个平台在向用户传达:点我!点我就有钱!别花自己的钱!我的钱可分期,利息低!相当于不要钱!为了对借贷的本质进行包装,各个平台都为其美化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大家熟知的“花呗”,就是在无形中对大家进行消费诱导,告诉大家“想花就花呗”。生活在如今的社会,点个外卖都可以美团月付,滴滴打车也可以专车预付,上苏宁买家电可以提前消费,只需要点一点,我们就可以过上广告里优渥的生活。有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借贷形势,我们钱虽然花出去了,但银行卡上的余额却并没有立即减少。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轻松满足自己的欲望。

说到底,借贷不过是预支消费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借贷和预支消费最早的认知可能来自于信用卡。信用卡是最早进入我们大众视野的超前消费工具,不知道在大家的记忆中,有没有过身边人对于信用卡无比抗拒、排斥的印象?曾经,在一部分人的观念里,好像只要这个东西一出现,便会惹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为中国传统的观念就是爱存钱、怕借钱。赚来的钱,只拿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消费,而剩下的要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信用卡的消费方式则完全颠覆了这一消费观。预支消费的模式对于爱用储蓄卡,排斥信用卡的广大中国老百姓来说,始终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是,如今层出不穷的借贷方式,却让曾经排斥或者不了解这样消费方式的人逐渐接受、并且习惯了它的存在。人们开始普遍地使用这些小额借贷渠道,甚至对其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依赖。

那么现当代的诸多借贷方式,是如何瓦解我们的排斥,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引诱我们进行预支消费,最终甚至让部分人为此而背负沉重的代价的呢?我们人类天生就对消费具有一定警惕性,其本质是警惕旁人从自己这里获取,那么这些借贷渠道又是如何打消我们的这种消费警惕,让我们争先恐后地剁手的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得从消费者心理和借贷平台的策略两个角度来讲。

首先,从消费者的心理层面来说,法国哲学家勒斐伏尔曾经这样解释过,“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也就是说,我们消费的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而是这个物品能在社交中带给我们的价值。各种社交软件上漂亮的穿搭、家居、妆容,朋友圈里精致的下午茶、说走就走的旅行充斥着大众的视野。而我们之所以为这些东西花钱,就是因为这些我们原本可能不需要的外物,能帮助我们塑造出一个在别人看来光鲜亮丽的自我。人们想要过上广告、媒体和商家苦心宣传的一种所谓“理想”的生活,更希望这种令人艳羡的生活状态,能帮助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获取对方的认可。

今年1月份的时候,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刊登了一篇有关当代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报道。报道指出,当代年轻人的消费有一个很有意思现象:很多“95”后“00”后门,虽然收入不高,但却愿意为一些绝版球鞋、贵价美妆一掷千金。易观联合苏宁易购发布的《95后年轻人群消费趋势洞察2020》显示,“95后”占中国线上奢侈品消费者的59%,“95后”奢侈品消费者中,约有一半人在奢侈品上年花费超过5万元。这些年轻人虽然没有多少存款,可支配的收入也不多,但他们却特别敢花钱。盲盒、球鞋、潮玩、手办、电竞都是年轻人热衷的“烧钱”项目。而这样的消费心理来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消费大环境的宣传导向,从各类软件上24小时无休止的直播带货,再到社交平台的各种种草图、使用测评、以至于Vlog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需要一些原本不必要的东西。

于是,在消费主义的暗示与引导之下,消费者的欲望无限膨胀。但是,想要买的变多了,每个月的工资却没涨。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在这种情况下,预支经济就正好弥补了消费者当前经济实力的不足。消费者现有能力所不能达到的目标,都可以通过预支来轻松达到。俗话说:“脚有多大码,就穿多大鞋。”而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则可以被形容为:“不管脚有多大码,能借多大鞋就穿多大鞋。”

2009年的一部电影《模范家庭》,就极富想象力地刻画了一个极端的例子。电影一开始,琼斯一家四口入住了一个小镇,从搬家让邻居使用自己最新款手机拍照开始,琼斯一家的真正目的就浮现了出来:他们其实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家庭,他们只不过是销售公司所打造的销售家庭。琼斯一家刚一搬进来,就开始分析小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身份等等,并且不动声色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产品。例如知道邻居喜欢打高尔夫,他们就会邀请邻居去球场,等到因为不断进球而受到众人称赞时,琼斯一家就会把一切都归功于手上这根最新款的球杆;他们也会邀请朋友们来家里聚会,四个人各司其职,针对自己的目标群体进行精准推销。母亲把最精美的餐盘放在邻居太太眼前;父亲邀请男人们坐在沙发上用最高清的电视展示珠峰景色;儿子则带着朋友们用最新款的VR眼镜打游戏。在琼斯家庭的整个销售过程中,没有任何明显的广告或者任何强制性的手段,但琼斯一家通过这些产品所呈现出的一种看似美好的生活,给在场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看似荒诞,但实际上正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深刻写照。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局是:琼斯的邻居因为羡慕琼斯,不断想要追逐那样的生活,最后刷爆了自己的信用卡,无力偿还,在泳池中绝望自缢。《模范家庭》所讲述的故事可能过于戏剧性,但实际上,这几年因为消费主义愈发盛行,再加之借贷手段也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便利,一些比电影更加残酷的事件也在接连上演。

我们现在打开任何手机软件,每一个app都像是一张毫无门槛的信用卡,它们张着大嘴劝我们:买吧,反正有钱。从几年前花呗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到现在点外卖、坐车、买电影票、买家电方方面面都能透支消费。

除此之外,在现有的用户基础上还会产生不可预估的借贷叠加需求,这种需求叠加可以解释为,用户在首次完成借贷、还款一整套流程后,会不自知地放弃对借贷平台的心理抵抗,从而相较于自己前一阶段来说借更多、还更多。这样算下来的年化收益率,放在任何一个有大众基础的消费社交平台软件,都是不容小觑的收入。

例如哈罗单车,注册用户超过了两亿,日骑行量超过2000万,已然成为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出行工具。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互联网企业,如何把这么庞大的客户量给最大利益化呢?小额金融放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哈罗单车与360金融合作,将单车作为信贷客户的获取渠道。而对于用户来说,小额借贷本来门槛就低,再配合哈罗单车平台本身的体量与形象,他们也很愿意借此渠道进行借贷。这样一来,哈罗单车可观的用户基数就顺利转化成了巨额的借贷收益。

除了利润之外,推出借贷业务还可以帮助各大平台增加自身的用户黏性。首先,小额的借贷门槛可以使用户放松警惕,用户顺理成章地就完成了预支消费。而在感受到借贷服务的便捷之后,部分用户会逐渐增加使用频率,形成预支消费的习惯。甚至小部分用户还会把这类软件视作一种金融稻草,离开它生活就会陷入窘境。借贷业务逐渐培养的用户粘性进而会转化为对整个消费平台的依赖。比如,离不开蚂蚁花呗的用户,一定会更忠实于阿里的消费平台。这正是各个软件开放金融放款业务最想看到的结果。

为了将消费者的警惕蚕食瓦解,将他们套牢,平台方就必须洞察消费者的心理,对症下药。

有一个典型的宣传案例就在前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那是一则京东白条的广告,广告内容的关键点在于一个“忍”字。广告的文案这样写道:周末只休息一天可以忍,但半天用来擦地不能忍,忍得了加班到深夜,但忍不了深夜回家不敢加价叫车;生活不是忍出来的,最不能忍的就是把最好的年纪,就这样忍过去。

平台想要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入手,于是在文案中描述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贴切地描绘了一些因为经济而窘迫的情况,然后告诉观众,哪些可以“忍”,哪些却一定“不能忍”,最后传达给消费者一个关键态度,也就是:你们现在是最好的年纪,该花钱就花钱,不能忍就别忍了。这个广告,从它切入的角度来说,无疑是非常聪明的。广告只有直击消费者的痛点才会起到最好的效果。但遗憾的是,这条广告虽然抓住了年轻人的痛点,但它所宣传的解决方法,也就是白条这种超前消费的产品,却并不能真正解决消费者所面临的问题。

白条广告确实击中了白条业务潜在用户的内心,但是它所反映的年轻人对于经济、时间和生活的焦虑,并不能被他贩卖的产品化解。人生诚然艰难,但白条并不是解决方案。相反地,白条广告轻飘飘的一句口号,还可能会把潜在消费群体推向一个更大的焦虑循环中。在这样的焦虑之下,消费者就会对产品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这条广告的翻车几乎是必然的。

但我们可以从这类失败的广告中发现,其实大部分的平台方都深知自己客户群体的画像,以及这些群体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但是它们却利用这一点,在套取了消费者的信任之后,极其不负责地把自己的产品推向这些受众。

一些深受广告宣传感染的年轻人可能会抱着解决问题的期待,使用这些借贷产品,但最终却只会坠入更深的困境。因为超前消费产品并不能真正地解决生活困境,而只能短暂地滞后你所面临的种种艰难。这种短暂滞后的轻松感,被很多平台方用作诱惑、麻痹消费群体的手段。可该来的总会来,当所有被延迟的困窘逐渐堆积,最终一次性找上门来,就很可能会彻底压垮消费者,这也就是借贷产品导致自杀案件接连发生的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金融放贷产品也真实地帮助一些人渡过了难关,也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便捷。而只要有需求,这类产品就不会衰退,更不会消失。

所以这个时候,市场上有效的金融监管非常重要。

大家一定还记得马云老师的20分钟演讲中对金融监管的全面抨击。如今蛋壳暴雷,这段演讲现在看来就很有讽刺意味——“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马云说的“当铺思想”,其实说的是我国银行业的以抵押和担保为主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金融监管太严格,就会扼杀经济活力。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一味地鼓励金融创新,放纵一些企业去无限制加杠杆,会不会有越来越多像蛋壳这样的企业钻了监管的空子依靠金融工具圈钱,出现各种金融乱象?

2019年底,国家出台《关于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的意见》,住房租赁企业租金收入中,住房租金贷款金额占比不得超过30%。此外,企业不得以隐瞒、欺骗、强迫等方式要求租客使用“租金贷”,也不得以租金分期、租金优惠等名义诱导租客使用“租金贷”。

2018年起,监管部门规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这就大大限制了蚂蚁集团通过ABS进行募资的规模。蚂蚁集团在近两年发行ABS的规模急剧下降。就在今年5月25日,花呗、借呗180亿ABS项目被终止,这也表明我国在对待这类金融产品的监管已经越来越严肃。

我们希望蛋壳公寓暴雷之后,未来我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将越来越完善。

除此之外,我们消费者自己,在消费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去面对和审视自己的需求。在《模范家庭》这部电影的结尾,琼斯一家的邻居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好端端的生活为什么就走向了崩溃。其实,他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人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需要别人来帮忙决定。同样的道理,我们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不需要白条这样的借贷平台来进行指导。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然后由自己来决定,对我们的生活而言,究竟什么才是必需品。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