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陆王现在多少钱(97式陆王)

1931年的今天,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作为摩托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日军践踏中华的铁蹄——日军“97陆王”摩托车,希望机车永远别再是战争的凶器。

自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启了全面模仿西方技术、文化和思想的时代。也正因此日本“明治维新”使得日军的装备发生了质的提升。统治中国的满清开始走向衰败。坚持对外扩张的日军吞并了朝鲜半岛、抢占台湾岛,将目标直指中国的东北地区。而日本陆海空军的装备也根据战略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日本陆军为了弥补骑兵与步兵,因相对缺少机械化运输载具的不足,研发了一系列“95式”摩托和“97式”边三轮摩托。适逢美国经济萧条,哈雷摩托转入日本陆王生产并最终成定型为“95式”陆军型。

1931年9月18日,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并由此受到来自美国、英国的制裁。日军使用的美军福特卡车、哈雷摩托、英军的威克斯装甲车和法国雷诺坦克被禁止出口。由此,日军大本营将日本国内主要商社集中分配研发任务。由此开启了日本丰田、三菱、中岛(富士)等工厂生产汽车的序幕。其中,日本关东军急需的各型摩托车的生产,由兴东贸易商引导,通过增资(主要资金来源于日军)向美国哈雷公司购买全套的生产图纸和设备,以及足够生产190台整车的套件。在此前的2年(1929年),日本一些商贩就有意国产摩托车。

日本内燃机公司曾经组装过一台排量为1200ml的两轮摩托,但因为可靠性不佳,动力储备不足而没有引起日军的兴趣。通过进口散件组装的哈雷摩托在成本下降3成后,反而引起日军大本营对哈雷国产化的兴趣。根据日军相关部门要求,自产的哈雷摩托禁止使用任何进口部件,尤其是发动机缸体、活塞以及传动链条必须为自产。

1933年,哈雷摩托日本产过程并不顺利,出现了缸体炸裂,传动链条强度不够等故障。

1934年,品川工厂的生产工艺提升较为顺利,但受到规模限制产能出现瓶颈。

1935年,品川工厂将发动机、变速器和后轮毂等工艺,与其他两家组装厂共享。

1936年,品川工厂改名为三共内燃机株式会社,使用“陆王”标志生产自产哈雷摩托。

1937年,“陆王”摩托在我国东北开始一系列的适应性测试。为了提升在我国东北地区寒带和沙漠地区的通过性(日本三共的技术人员,跟随关东军执行了不下数十次战斗,并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通过实战进行测试时,从漠河的极寒地区,到毗邻蒙古边境的沙漠丘陵地区都留下了极为详细的文字记录。为入侵苏联提供了整车调整的参数与技术储备),调整了传动比、并由原先的前后车轮不能互换调整为可互换的结构。

1937年10月,“陆王”摩托命名为“97式军用侧三轮摩托车”(以后简称陆97陆王)。

1938年,“97陆王”成批量生产被直接用于侵华战争!

从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97陆王”就成为日军的“铁蹄”。 “陆王”系列摩托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罪恶之源!

上图是在原苏联远东某博物馆展出的品相较为完好的“97陆王”。长宽高2870*1780*1400mm,轴距1550mm,离地间隙100mm。宽大的前车轮采用编制钢条支撑,玻璃材质的前照灯有效照射距离为26m。使用的轮胎型号为4.40-18。

全车使用大量钢材的“97陆王”自重近410kg,满载3人和武器辎重时,最大行驶距离为180km,最高车速110km/h。

前照灯可安装防空灯罩,提升自身安全。前照灯下是一只电喇叭,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作为防空警报发生器。在前照灯后的前车架安装了起到缓冲作用的双螺旋减震弹簧。

上图是安装了防空灯罩的日本海军装备的“97陆王”。

“97陆王”的前制动拉伸开关采用拉线式传递结构。前转向握把与制动拉伸开关设立了较大的开合空间,以便严寒地区日军驾驶员佩戴厚重的棉手套驾驶并进行制动控制。“97陆王”制动开关布置在左侧握把,控制全车3条车轮。旋转右侧握把为油门开关。

“97陆王”在应急时,前车轮拆卸可直接安装到后驱动轮,只需要通过6条螺栓固定,轮毂法兰和后传动主齿轮即可。当然也有非文字记录,日军在后勤供应不顺时,货斗的负重轮也可以成为后驱动轮。无论是前后车轮,还是全车3车轮可互换,都较大的减轻了日军在整个中国战场的后勤供应压力。

“97陆王”摩托车搭载了一台VL1200型号的V型双杠发动机,采用V型风冷散热,4冲程12气门结构。这是由哈雷摩托搭载的动力总成逆向仿制而来。早先的发动机在缸体铸造以及活塞寿命均不能达到日军要求。

“97陆王”搭载的发动机排量为1207.56ml,缸径冲程(mm)为86.97A.6,压缩比为4。5:1,发动机最大功率21kW/3500r/min,最大扭矩为63Nm/2500r/min。这样的数据在当时已经算是主流配置。

“97陆王”的燃油箱可容纳16L燃油(分为左右2个油箱),润滑油携带量为5L。

“97陆王”的传动机构匹配了一台3前速手动变速器(并附带1个倒车档)。可以看到换挡杆位于燃油箱左侧,这与日本实行做多行车原则相呼应。在换挡刚右侧,银色圆盖是汽油箱盖,黄铜材质的圆盖是固定换挡指示框的,当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其拆卸。

“97陆王”的左侧踏板拥有变速器和制动的功能。脚尖向前深踩制动踏板并操作换挡杆即可完成换挡动作。为了防止传动链条与驾驶员左腿剐蹭,配备了链条室罩。管状的防护栏可以较完好的对驾驶员腿部进行保护,当然这个防护栏也起到固定挎斗货箱的作用。

“97陆王”的货斗可搭载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1名驾驶员1名后排乘员的武器以及2天的战斗补给。全尺寸备胎在货斗后固定。货斗外形呈船型,可起到高速行驶稳定气流减少风阻的作用,并配备向前翻到的货斗风挡玻璃。

上图是,拆卸掉货斗后的“97陆王悬悬架特写。H型结构的侧负重轮车架集成2条钢板簧,负重轮采用鼓式制动结构,并通过驾驶员左侧制动开关统一分配制动力。

手持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的日本鬼子坐在“97陆王”挎斗内,跟随步兵小队遂行扫荡任务。可以看到图中“97陆王”挎斗外侧加装了一具前照灯。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几乎所有的战役都有“97陆王”参加的身影。1面膏药旗,1队鬼子兵跟随几台架着歪把子机枪的“97陆王”摩托去扫荡。在抗战初期,因为国军的装备还算齐整,具备一定装甲作战能力,“97陆王”经常会伴随95式轻战车(坦克)出现。

“97陆王”前凸、随后日本陆军95式小型乘用车(由日产达特桑生产)、最后94轻战(或称为坦克)压阵。此种组合可以称得上是日军侵华战争中最为常见的战术。当然,在大多数的时候,95式小型乘用车因为产能不足没有配备到至个旅团单位,出现在中国战场上的几率很低。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装备了由日本内燃机、东洋工业、冈本汽车等不下10家企业制造的“97陆王”系列摩托车。关东军、华北驻屯军甚至东南亚日军所使用的“97陆王”摩托车,根据环境和气候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装。但是作为载荷只有不足500kg的三轮摩托车,在通过性、载重、耐久性和作战潜力仍然不能与日军逐步装备的丰田、三菱、日产卡车和轻型指挥车相比。

在二战后期,日本钢材橡胶等战略物资极度匮乏,“97陆王”摩托车的产量也急速下降。1945年日本战败后多家生产“陆王”的企业倒闭。在美军全面占领日本后,肢解日本军事力量,只保留少量警察。“陆王”系列摩托被用来供政府、新闻和警察使用。

1950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日本濒临崩溃的经济因战争而得到恢复。生产“陆王”摩托车的内燃机株式会社改名为陆王摩托车株式会社,继续生产1200型(“97陆王”民用版)和750型。直到1958年,虽然多有改款车型出现,但在1960年因为日本汽车工业的增速,“陆王”摩托在小型化和新技术应用上跟不上节奏最终倒闭。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