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亿是什么概念(900多亿是什么概念)

  从新加坡乌节路,到北京长安街。

  文丨华商韬略 霍 怡

  据说,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高层中,流传过一句豪言壮语。

  “2022年,市场上不会再有元气森林的气泡水。”

  这句话,真伪不易求证,但听起来颇有《古惑仔》里陈浩南的气魄,“你在湾仔插旗,我就把它拔了扔回去。”

  可惜的是,两大巨头并没有兑现。

  【1】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软饮料市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中国的软饮料市场规模已过万亿,体量空前。另一层,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市场的增速,就是饮料巨头们的业绩来源,是财报上的漂亮数字,是管理层给董事会的交待。

  有这两层,没有一家饮料巨头,敢于放弃这个市场,在中国市场闯不出名堂的饮料企业,也不配自称巨头。

  这让人又想起了《古惑仔》里,山鸡的著名台词:“你在这里凶是没有用的,有种就去钵兰街闯一闯。”

  出身游戏互联网的元气森林,真的打着“健康无负担”的大旗,“捞过界”闯了一闯。可怕的是,可口和百事两大帮派,压根拔不动这杆旗。

  历史上,可乐并不是没有打过“0糖0卡”的噱头,从“零度”到“健怡”,吃的都是0糖0卡的饭,只是做了多年,一直还在可乐的大旗下面打转转,怎么看也不像自立香火的龙头大哥,最多算个堂口红棍。

  但元气森林做到了。

  用赤藓糖醇这种天然甜味剂做替代,研发出多种水果口味气泡水,元气森林一下立住了声望,接着陆续推出低糖低脂的咖啡、奶茶,一干小弟分头出击,张雨绮、易烊千玺、谷爱凌……“谁红谁代言”的操作,很快就击中了对健康控糖减卡有迫切需求的饮料爱好者。

▲元气森林气泡水配料表显示不含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

  2020年8月,元气森林通过“新加坡健康促进局(HPB)”认证,又拿到了新加坡HCS健康优选标示。来自新加坡的背书,更添一分含金量。

  在软饮料的江湖里,元气森林是后起之秀,可乐老大哥虽然压不住小字辈,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看做大。

  元气森林的背后,站着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其中背景最深的,当属淡马锡。

▲来源:淡马锡官网

  在2021年年初,淡马锡协同红杉中国、华平资本等一众投资巨头,完成过一轮将元气森林估值拉到60亿美元的融资。到了年底,淡马锡再次领投,红杉中国华平资本跟投,让元气森林完成了新一轮近2亿美元的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50亿美元。

  还有知情人士称,在原本60亿估值融资时,就有领投方以120亿美金锁定了下轮份额,但在最后,淡马锡给出了更高价,直接让元气森林的估值暴涨两倍多。

  敢于在新消费赛道上坚决出手,大胆做多。背后的原因,不仅基于它对产业的看好,更基于它对中国的理解。

  【2】

  淡马锡,本是新加坡的别名,大致相当于“华夏”和中国的关系。这个名字,曾经存在于航海大家郑和的图志中。但现在,它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与GIC、MAS并称的新加坡三大投资机构。

  从马来小岛到著名投资机构,淡马锡这个名字的转变,离不开一位传奇的政治人物——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建国初期的新加坡,实在是弹丸之地,经济基础薄弱,私人投资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

  国家要振兴,人民要富裕。无奈之下,新加坡只能选择一条“政府推动,力促改革”的路子。在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主导下,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一批财政部直属的国有企业,进入高风险、高投资的工业领域。

  当时的新加坡,从钢铁到造船,从石油到化工,举凡国计民生的大项目,都可以看到政府资本的身影。新加坡的工业化打下基础,正是得益于此。

  在新加坡的改革大潮中,李光耀发现了一个问题:财政部是政府部门,职在监管,统属营商,似有不便。应该需要一个机构,以商业原则,专门经营和管理各类国有企业。1974年,在李光耀的提议下,淡马锡正式成立。

  由总理发起,冠国家之名,淡马锡需要承载的使命,不需多言。

  它一成立,就从新加坡财政部接管了总值3.54亿新元的初始投资组合,并开始进行商业化管理。

  这是一家得到“钦命”的主权投资机构,在淡马锡官方的描述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奠定了基调——“淡马锡于1974年在新加坡法令下成立,以持有及管理之前由新加坡政府所持有的投资与资产。”

  在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有更多的大型工业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使得淡马锡一经成立,便迅速开始以投资机构性质,运作大型工业项目。

  日后被投资界津津乐道的“淡马锡模式”,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成型。

  所谓的“淡马锡模式”,指的是财政部代表政府为公司唯一股东,通过控制董事会来贯彻意志,再由董事会监督管理层,对公司项目进行市场化管理。

  所以在淡马锡的董事会成员里,曾经有大量兼职的政府公务员。从担任董事长的财政部副部长,到担任董事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财政部总会计师、新加坡贸易发展局局长。

  日后,淡马锡的董事会构成虽然趋向外部化,但董事会成员,还是不免浓厚的政商背景——前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前世界银行行长佐里克、香港信和置业主席黄志祥都担任过淡马锡的董事。

  在董事会的架构下,淡马锡再通过数十家全资子公司,通过股权投资,控制数百家公司,逐步形成了一个从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产权经营多达六个组织层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从1974年到2021年,淡马锡的资产从当初的3.5亿新元,膨胀到如今的381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8万亿)!增长超过1000倍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主权财富基金。

  【3】

  新加坡和中国,有同处华人文化圈的渊源,有经济崛起上的路径相似,也都经历过“强人治国”的政治模式。更重要的是,李光耀与邓小平之间,有很深的“英雄相惜”情结。

  1978年,邓小平开启了他对发达国家的探访,访问日本的下一站,邓小平选在了新加坡。在李光耀的《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一书中,他回忆了这段经历:

  “邓小平是我所见过的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虽已年届74岁,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让李光耀意外的,是邓小平对新加坡经济制度的热情与兴趣。在共进晚餐时,邓小平向李光耀祝贺了新加坡取得的成就。李光耀回答说:“凭借充沛的人才和资源,中国能够超越新加坡。”

  在访问结束几个星期后,《人民日报》刊登了对新加坡的报道,一改过去的“美帝走狗”言论,把新加坡形容成一个值得“考察研究”的花园城市。

  不仅是报道路线的转变,在1992年的南巡中,邓小平表达了埋藏在心里很久的看法。“要向世界学习,特别是要学习新加坡……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对于向来言简意赅的邓小平而言,这样的评论实在难能可贵。这句话,很快就通过各种媒介,传到了李光耀的耳朵里。这让李光耀格外感怀。

  “当邓小平对中国人说,我们将比他们管得更好,我知道他并没有忘记,我在他访问新加坡期间说过的那番话。邓小平相信中国有能力应对挑战,中国随后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他是正确的。”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两位政坛伟人,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对祖国的改造,也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向对方的致敬。在1978年之后,李光耀几乎年年来华访问,每一次都会得到中国的顶级规格接待。但除此之外,他还有更直接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做多中国。

  身负新加坡一国使命的淡马锡,成为了这种理念的执行者。

  受益于新加坡的经济腾飞,淡马锡在前三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根据其年报显示,在1974-2004年的30年间,淡马锡的股东年复合回报率是18%,总资产达900亿美元。在标普和穆迪两大评级机构中,均获得了AAA的最高信用评级。

  但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转折点,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新加坡都进入了转型的阵痛期,淡马锡旗下的关联公司,大部分表现欠佳。两相对照,中国在香港金融战中的表现、人口红利的兑现、制造能力暴增、加入WTO之后在国际大分工中地位的上升,都让这个国家成为了投资福地。

  对于淡马锡而言,到中国去,正当其时。

  这个时候,一位传奇人物的出现,造就了一段淡马锡做多中国的华彩岁月。

  【4】

  2002年,一位名叫何晶的女性加入了淡马锡,并在2004年出任首席执行长,正式执掌这艘大船驶向新大陆。

  何晶的上任,引发了一片争议,这不仅因为她是一位女性,更因为她是李光耀的儿媳,当时的新加坡财政部长,今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妻子。

  但何晶能够执掌淡马锡,也确有其过人之处。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后,何晶加入了淡马锡持股的新加坡科技公司,从工程副处长一路升任总裁与首席执行长。新加坡科技公司在她的治理下先是扭亏为盈,继而迅速发展。

  正是这段经历,使何晶有足够的资本压制反对的声音,最终成为淡马锡的掌舵者。更重要的是,淡马锡此前数年投资回报低迷,急需一位强人领袖带公司重回正轨。

  上任不久,何晶就将公司从高耸入云的“淡马锡大厦”搬出,迁到了距离市中心很远的普通写字楼。

  这像是一个象征——淡马锡的新战略,定位在中国和印度等落后但高速成长的亚太地区。在对外的自我定位中,淡马锡不再是一家“新加坡投资公司”,而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亚洲投资公司”。

  2004年,淡马锡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办事处,打下了在中国的第一根桩。

  在何晶的主导下,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从一开始便不是简单的试水。

  2005年1月,淡马锡旗下全资子公司AFH先收购了民生银行5%的股份,同年8月,收购了建设银行5.1%的股份,12月,AFH又抓紧投资了15亿美元,向中国银行认购了5%的股份。

  敢于打出这样的大手笔,考验的并不只是投资机构的常规眼光。事实上,这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决定。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中新两国的友好关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专门开设了一个“市长班”,在那里,一直都有中国学员的身影。

  这些学生,要么是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要么是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具体的人选,均是中国政府选定的各领域干才。他们来到新加坡,学习的是中国正出现,而新加坡已经成功解决的问题。

  给中国官员们授课的,常常是那些为新加坡发展做出贡献的前内阁部长们。在课堂上,师生同场交流,互相探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内阁部长,往往又同时具备另一个身份:淡马锡的顾问。

  因此,清晰地了解中国的改革进程,明确地知道中国的改革方向,深刻地理解中国的产业动向,帮助淡马锡敢于在关键时刻出手下重注,得以抓住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关键窗口期,分享巨大的改革红利。

  除了银行之外,淡马锡还连续投资了包括中信证券、中国平安、新华保险在内的一连串非银金融机构。

  2009年,淡马锡清空持有民生银行的全部股份,一举套现23亿元,获利超14亿元。截至2017年,仅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平安保险、友邦保险和阿里巴巴这五支股票的资产价就增加了620亿。

  但这只是淡马锡深耕于中国的开始。

  【5】

  如果说,这家公司在中国早期的尝试,还只是基于对李光耀信念的传承,基于对中国改革的信心和信息差,那么随着它在中国时长日久,它对中国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投资的动作亦越发熟稔。

  2011年,欧债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动荡,使得淡马锡的投资组合也面临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淡马锡增加了对能源、资源、科技、消费等行业及其他中产阶级需求的关注,积极调整在各个板块的比例。恰在此时,2012年,中国互联网开启了爆发期,这成为了淡马锡转身投入的另一个丰饶板块。

  那一年,淡马锡接到了小米B轮投资的计划书,转手便给小米投了1800万美元。第二年,又在小米C轮投资中砸下1.08亿美元,还把新加坡三大投资机构之一的GIC,一并拉了投资的队伍。

  在2018年的收获时间,小米的第一轮1800万美元翻了60倍,第二轮也有十多倍的回报。而后对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同样令淡马锡斩获颇丰。

  淡马锡投资的风向,其实就是中国经济的走向。从体制改革、到移动互联网浪潮,从新消费崛起到尖端科技领域,始终有它的身影出现。

  在物流科技上有菜鸟网络,在工业互联网上有黑湖智造、营销科技上有特赞、人工智能上有商汤、智能硬件有Jimu无人机,大数据有明略投资,在CRO领域则有药明康德。

  2020年疫情爆发,全球备受波及,淡马锡却在这时看到了中国抗疫中的危机处理能力、经济复苏周期也领先其他国家,推动它果断地大幅度加仓中国。

  “我们从企业等微观主体可以看到,中国的创新和供应链效率在整体提升。创新已渗透到各个行业,渗透到供应链各个环节。”在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的观念中,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正是淡马锡的信心来源。

  2021年,是淡马锡在中国物流仓储行业频繁下注的一年,它连续投资了京东物流、万纬物流等一连串企业。这使得它在物流领域主要聚集了四大板块——快递物流、数字化货运、数字化物流、物流科技,这项举措让淡马锡收益颇厚。

  截止到2021年第三季度,京东物流运营了约1300个仓库、总面积达到2300万平方米,它同时也是全球唯一拥有涵盖六大物流的网络企业。这使京东物流成为了中国领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及物流服务商,淡马锡看准势头、出手迅速,在2021年便以17.05亿港元参与了京东物流的pre-IPO。

  随后,京东物流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高过2500亿港币。

  成立于2017年的万纬物流,是万科旗下的物流平台,也被定位为现代仓储设施和物流一体化运营的物流园区、产业园区专业开发商及运营商,同时,万纬冷链还是中国物流地产市占率第二、中国最大的冷链物流地产商。到2021年,万纬物流进行了成立以来的首轮融资,淡马锡成为了投资人之一。

  从新加坡乌节路,到北京长安街,十八年里,淡马锡的投资版图发生了一个变化——中国资产首次以29%的比例超越新加坡本土,成为淡马锡持有资产比重最大的国家,2021年,中国资产继续以27%的比例位列首位。

  从传统到新兴行业,淡马锡的投资轨迹几乎遍布所有行业,在2021年的投资清单中,中国市场投资组合净值就达5020亿人民币。

  发生在1978年的伟人握手,带来了中新两国的长久友谊,也给了淡马锡这家主权基金持续看多中国,做多中国的十八年历程。

  从友谊到共生共荣,这像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但实际上,这也是资本的必然。当中国的经济表现优于全球经济时,中国资本市场表现必然也优于全球市场。

  深知中国,从中国的成长中获益,这条路,在过去不会错,在未来,同样不会错。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