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孔子游东见两儿童辩日,窥见人性真相)

孔子游东见两儿童辩日,窥见人性真相

早春,孔子在东游,偶遇两个儿童辩日,孔子询问其故事,引出深刻哲学思考。在孔子对话中,我们深刻领略到人性内在的矛盾与表象的互相干涉,以及对古代文化和人类思想史的重要启示。

第一段:辩日之争,人性内在的矛盾体现

孔子在东游时,观看到两个小孩子正在争论什么是“日”和“夜”,孔子询问道:“你们说日是什么?”
“日当然是太阳啊!”其中一个回答道。
“什么是夜?”孔子又问。
“夜就是没有太阳,黑暗的时候!”另一个清晰无比地回答到。

孔子听到他们的回答后,微笑着说道:“非也!日不仅是太阳,夜也不仅仅是没有太阳的时候。日是白天的时间,夜是黑暗的时间。”他们两个明显愣住了,孔子趁机教育他们,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但也让我们了解到一些人性内在的矛盾。

我们常常看到年少时的孩子,不受任何限制地去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他们很天真,想象力丰富,却总是在现实的限制下,常常出现矛盾和缺少条理。在这个故事里,两个孩子的矛盾就是他们有限的见识所导致的。他们并没有错,但是在对待问题时却没有去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理解问题,他们的想法太过单一。

第二段:表象与本质的互相关联

孔子接着问:“夜里月亮那是什么?”
“那是月亮啊!”一个孩子回答。
“白天呢?”孔子问。
“没有啊!”另一个孩子回答到。

孔子微笑着说道:“你们又错了。月亮也不仅仅在晚上时候可以看到,白天的时候有时候也能看到呢!”

当我们像这两个孩子那样局限于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时,我们就很容易受到表象的干扰。望着一道瀑布,我们就会惊叹于它的壮丽,却不会忙于去思考它的某些本质属性,比如说水的特性和它是如何自然形成的。正如孔子所教导的一样,我们时常将事物表象想象的特点,当做了解问题的本质原因,从而导致了更加复杂的实质性矛盾。

第三段:孔子的对话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从整理孔子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归纳:人性的内在矛盾依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表象和更新本质之间的干扰在我们日常的思考中依然是一个严肃的难题。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当我们进行哲学思考时,简单的明白问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我们需要努力把握问题的本质,跟随上面提到的那句名言:它是什么以及它在哪里以及它是如何变化的,这可能是建立研究的基础。建立对相关表象的深入理解,是我们走向不同思考的方向。

总的来讲,在我们从小就开始被塑造人性内在的形态之后,我们渐渐习惯了对常规的陈述的理解。但是真理往往是比我们自己自认为的更加复杂的。要探求真理,我们需要敢于突破表象,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这是许多伟大文化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其中孔子便是这些人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