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离舍是什么意思(断舍离是什么意思)

断舍离是什么呢?山下英子说:“舍弃多余废物;断绝不需要东西;脱离对物品执念”。

这个观点不符合中国人的舍得观。中国人讲究:有舍才有得,得失存心知。

山下英子表达的“只有舍而没有得”,所以有人说断舍离不适合中国人。

“舍”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扔弃多余(即当下不需要)的东西;

二是帮助他人。

你穿旧的衣物,可以捐赠给偏远山区的人。不需要的东西,也许正是他人需要。

舍弃的东西对你而言是多余,但不是废物。

舍是利而用之。

舍的含义与佛家所说的“喜舍”相近,是一份施舍,一份布施的三体轮空。

值得指出的是,过度的“舍”是一种强迫症,是一种执着。什么东西也没有,过着苦兮兮的生活本身就不是断舍离最终目的。

断舍离是舍得道。

“舍”去多余东西的数量;

“得”到内心知足丰盛;

“道”是合一与生活品质提升。

假使你花500元买5件衣服,穿上这样的衣服你可能没有一点感觉;

假使你花500元,只买2件比较高档的衣服。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衣服超出了你对自己气质形象的认知、评判和标准。

刚开始会有点不自在,同时觉得别人看你都是异样眼光。衣着品味逐渐提升了你对自我认知,终有一天感到你的形象举止匹配了档次高衣物,从而你更加自信、从容和坚定了。

我种植了8颗小番茄,日常做的摘心抹芽掐枝。当我们主动舍弃不要这些分叉蔓枝,迫使蕃茄营养专注在结果需要,就可以达到丰产果甜。

舍:主动丢弃不要

断:迫使专注需要

离:达到心物合一

这就是断舍离。

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是心灵的富有,而不是任何身外之物。

“足”是欲望与需要相互重叠的部分,“足”即满足当下需要,又要有恰当的欲望。

恰当的欲望扩展了你的当下需要,成就人的上进心,为目标带来向前的驱动力,为人们带来积极努力的空间和希望。

但过度的欲望却是痛苦的源泉。人类的不少悲剧,往往就是源于一颗奢求过度的心。

而只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上的人,放弃对恰当欲望的追求,停滞不前,安于现状,缺乏激励与斗志的生活乐趣,以“知足常乐”安慰自己,岂不知此“足”,已沦为“丧”。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足”与不“足”,是变化的而不是不变的。

你平常只吃2个包子就足够了;可是你今天干了好多的活,肚子特别饿,吃了4个包子才有点饱。

“足”与不“足”,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干力气活的人包子需要面实肉多,而不太在乎味道、口感;而像我这样吃货,皮薄肉香,汤汁充盈,口感、味道成为我评判包子好吃不好吃的标准。

舍减少了多余数量,而断抑制了过度占有。

因此,你的拥有资源与目标资源之间会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会迫使你创造性利用原有资源,而不是追逐更多。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老区人民渡过了难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资源匮乏下,没有外援,我国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

目标是我们要去的方向与愿景,而现状与未来目标的这个“缺乏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驱动力,立足当下拥有,创造性利用原有资源。

因此,断舍离铁律是更少,但更好!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样东西,你扔不了?

你会不会在扔某物时,想起你对某人某情感某段往事的纪念;

东西似乎有种象征意义的魔力;

内心按钮突然被按下,感受与情绪顿时涌了心头。

还有某种东西,你担忧也许、可能或万一以后要用到。

再有某种东西证明你的身份、地位和荣誉;

认同这件东西就像认同你自己一样;

这些东西,你想扔也很难扔掉吧。

要扔不扔,心中有怕;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而这个“怕”,是扔弃东西时一种丧失的感受。

与某人某情感某段经历告别,而你还不具备这样勇气去表达你的哀悼。

其实你害怕的不是这个东西,而是对这个东西的感受。

东西是“我有”“我的”“我是”, 是我的附属物,而不是“我”。

当你用“我的”来替换“我”。自然就不会舍,紧紧抓住它,它成为自我延伸的一部分

这也是囤积物品的根本原因。

断舍离关注的是“心”而非“物”

真正有效的断舍离,一定不是针对外物,而是针对欲望。弄清楚自己要什么,除此之外都是噪音,再映射到外部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