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为什么根本上要靠(产能为什么会过剩)

引用来源:余淼杰、金洋:“产能过剩的现状、前因后果与应对”,《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48-60页.

作者简介:

余淼杰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

金洋 20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摘要: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转型期反复出现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产能过剩的定义、成因、后果与应对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为了应对产能过剩的负面冲击,中国从产业转型、市场调节、政策引导等方面多管齐下,在治理产能过剩问题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

引言

2012年前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有所下降,许多结构性问题逐渐暴露。其中,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受到政策和市场的广泛关注。什么是产能过剩?什么导致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本文结合近年来政策与学术研究进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梳理,试图描绘当前对产能过剩认知的图景。

一、什么是产能过剩

判断产能过剩的核心指标是产能利用率,也即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之比。产能利用率低意味着产能相对于实际产出过剩。一个行业整体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就意味着存在大量闲置产能,该行业就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2013年以来,统计局发布了通过直接调查得到的工业产能利用率,显示2013-2015年产能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后见底回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以前的产能利用率情况,则需要借助一些指标间接推算。其中,余淼杰等(2018)提出了基于资本折旧率的估计方法,发现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1998-2007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2年前后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所回落。

二、产能过剩的成因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既有一般性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机制在加剧。一般性规律方面,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自然导致需求的起伏,当需求不足时即会产生过剩;产业转型过程中旧产业容易出现需求萎缩、新产业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也会造成一定时期内的产能过剩。这些一般规律导致的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市场自发出清形成较好的调整。

但中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有典型的转轨特征。企业层面,由于已经有先发国家的发展经验,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其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容易对行业的发展前景产生共识,形成投资的潮涌现象,加剧产能过剩(林毅夫,2007;林毅夫等,2010)。政府层面,过去一些地方政府过于倚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助推了重复建设和产能扩张;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出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在稳定经济增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市场机制层面,过去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导致过剩的落后产能退出不畅,则是产能过剩加剧的深层原因。

三、产能过剩的后果与应对

产能过剩不但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后果。一是制约经济增长、加大通缩风险;二是加大企业部门债务风险;三是容易成为贸易摩擦发起的借口:钢铁等最常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也是历史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行业。因此,应对产能过剩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1970年代到1990年代,日本同样在经济增速降档的过程中出现了普遍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终,依靠产业转移、市场自我调节以及适当的政策引导,较为成功地治理了产能过剩。借鉴国际经验和过去国内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和教训,2012年以来国内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7年以来,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产能过剩问题得到较好处置。

结论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在转型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形成具有一般经济规律的共性,也有中国特色的转轨特征。为了应对产能过剩的负面冲击,中国从产业转型、市场调节、政策引导等方面多管齐下,在治理产能过剩问题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原载于「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余淼杰 金洋

新书速递

| 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 |


余淼杰 著

科学出版社


编辑 | 曹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