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理层有什么看法(对管理层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指示”不一定等于“意图”。

我看了很多书,里面有人说,领会和落实领导的意图,关键是忠实于领导指示,让往东就往东,哪怕撞到墙,也不要擅作主张,更不要添油加醋,领导指哪我打哪就完了。还有人说,要创造性地把握和落实领导指示,善于深化领导意图,不但要把领导嘴里说出来的事情办了,还要发散思维,把领导没好意思说的、旁敲侧击的、笼统说说的事情办了。以上两个观点,例子实在太多了,就如那什么“我要加薪,领导安排我去接机,然后自己一问三不知,然后电话打给小A(也有可能是小B),结果她巴拉巴拉的说清了所有问题”,这样的鸡汤例子多的不能再多了。

我原来当助理的时候,领导要去外边参加一个论坛,并做会上发言,我问领导需不需要准备发言稿,领导说让我帮他找点材料整理一下就行。其实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虽然是整理,可能并非只是单纯的整理,而是最好能拿出一份完整的规范的发言稿。

领导要在公司开一个管理层会议,要讲话,我问领导需不需要准备发言稿,领导同样说让我帮他找点材料整理一下就行。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虽然是整理,可能就是单纯的整理,因为他可能是真的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是想看点材料参考一下,你把材料找来,稍加整理后给他就行。

两种情况,同样的话,两种不同的反馈。是采用忠实还是发散?我觉得两种说法、方法都不矛盾。因为要明白人的“想”与“说”有落差。只有坦然面对这种落差,再加上你对领导的个人看法和理解,我们才有可能适当的把握领导意图。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忠实地、收敛地落实领导指示和决定是作为打工人的最低标准,做到这个至少可以说已经合格了。发散地理解和执行领导指示是最高标准,没有上限。这比忠实高一个层次和位阶。

为什么说发散理解领导意图是更高的要求?领导意图,顾名思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领导的意见和企图。它是领导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打算,它和领导指示、决定并不等同。领导意图一般包含在领导指示和决定之中,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但是,领导指示和决定并不是领导意图本身,只是领导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通俗点说,指示是皮,意图才是肉。正因为这样,所谓的意图天生就带有隐蔽性和模糊性,甚至还带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说不定今天领导这样想,但明天受了什么触动,看法又起了变化,甚至自我怀疑和否定,这都是很正常的。

正因为“意图”这个东西有这样模糊和变动的特性,它一定需要理解和发散深化,才能露出本来面目。人类的交流方式是靠语言,这是极其有损耗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是A,我表达出来是A,你根据你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来理解,可

能理解成了A,说不定还成了B,或C。

在这里,我总结了几步理解领导意图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搭配。

1、如果没有头绪,把握不大,就认真按原话落实。如果自认为能力和水平达不到创新或扩展的层次,那就老老实实按领导原话去做,不要去想那些长袖善舞的事情,总归能办得规规矩矩基本满意。看上去似乎有点“傻人用傻办法的嫌疑,但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领导意图并不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去发散。

对于我们来说,领导者的意图具有权威性,是无可争议的,领导已经决定的和部署的工作任务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尤其是已经交代的非常明确的意图,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是不可动摇的管理原则。从领导的观点中发散领导的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和处事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来有处,其去也有方向,要发散,过去的看法、观点是一个很好的起

点和依据。

2、在领导亲自撰写的文稿、批示中,领导在各种场合、大小会议上发言、讲话中,往往都凝结着领导对某一问题的思想和观点,从中可以寻摸领导意图的“蛛丝马迹”。

我们要悉心研究领导“笔写纸载”的材料,从中掌握、熟悉其“内心世界,这样有助于我们领会领导的意图。还有,领导者的设想,主张,时常也会通过闲谈、即席谈等表现出来,要善于倾听。

领导意图的形成通常要经历一个深思熟虑、反复酝酿的过程。作为抓大事、掌握大政方针的领导者,是不可以随心所欲乱发指令的。如果能够谙熟这一规律,便可有意识地介入领导意图的形成过程,从一开始就牢牢掌握领会和实现领导意图的主动权。实际上,在领导意图形成的过程中,“参与”的越早越深入,对领导意图的领会就越深刻,执行起来也就越得心应手。这一点很好理解。

3、从领导的个性中发散。这种发散方式其实是最重要也最难言述的,靠的是长时间的朝夕相处、摸爬滚打、细心揣摩。一般助理、或者领导的司机,都是精于这个模式的。由于领导的气质、性格、能力和领导方法不同,交代自己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领导是简洁式的,即只用几句话就干跪利索地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其内在含义,由你去详细体味,有的领导是详细式的,让你写个稿子,把应该写些什么,应该怎样写,甚至每一层应该表达哪些内容,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有的领导是一次性交代,即只用一次交谈,就将自己的意图表述完毕,铁板钉钉,只此一次,再不更改;有的则是多次性的交代,有时反复强调,甚至推倒重来,不断深化,不断集中,今天觉得庆祝大会在单位内办好,明天觉得在某某大酒店办更气派,后天干脆觉得大会不要办了。

领导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法,这是长期形成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个性,没法去苛责。我们能去适应,善于了解、把握领导惯常的某种思维萌动和思维导向,然后举一反三,才能作出适当的发散。

最后再说一点,没听清也不敢问领导,早晚要出大问题的。对于新人小白,在面对领导时有种畏难情绪,这完全可以理解。所以经常出现一种纠结万分的状况就是,领导布置了一项新的任务,是出于紧张,或是能力有限,总之当时很不幸没能记下、理解领导的指示,同时,自己以前也没接触过类似的工作,有很多拿不准的地方,于是一堆问号在脑子里盘旋。本想直接间领导却难于启齿,既担心领导太忙,又担心领导觉得自己太笨,不问吧,憋得难受,既担心拖慢进度,又担心自己瞎干误事。其实这种纠结大可不必,不耻下问一直被认为是种美德,不懂上问也绝对是好习惯。不懂不问,想着拖拖再说,或者凭着自己的想象和推测去办事,早晚会跑偏、出大问题。毕竟,这也是回报交流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