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市有什么好处(不上市有什么好处吗)

资本市场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晴雨表”,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是地方核心竞争力的“硬资产”。2021年朔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20.6亿元,人均GDP 8.93万元,人均GDP在全国百强市排75位,山西省内排第二。但朔州作为山西省唯一上市公司未破“零”的格局亟待改变。

一、制约朔州企业上市的难点透视

一是合格上市主体选育难。受制于朔州煤电独大的畸重型、单一型产业格局制约,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依赖,产业链条接链补环、升级换代能力较弱,对市域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带来的“挤出效应”,决定了新兴产业培育缓慢,政企研发投入和产学研转创用融合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科创属性企业孵化氛围不浓,优质科创企业较少,难以对标上市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要求。部分企业实控人和高管对“要不要上市”成为公众企业认识模糊,对资本市场缺乏足够认知和主动了解,对接资本平台和投资者的商业计划书不够精细和明确化,达不到通过路演深度展示企业良好形象的要求,难以赢得资本市场投资人的青睐与持续关注,更谈不上通过直接融资驱动企业做优做强、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发展先天不足。上市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规范运作和经营透明度的全面体检。朔州小微民营企业多发端于家庭、家族企业,整体素质偏低,普遍未能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会计基础不够扎实,财务“包包账”“口袋账”居多,大多企业为了规避交税,原材料进货购买、产品销售多为现金交易,公司账务、结算基本上以个人银行卡作为结算账户,“公私不分”,公司帐户很少体现现金流水和活跃度,真实、准确、可信的财务报表不健全,但企业在注册上市申报或融资支持时重点审核的是企业经营业绩、内控管理、合规披露信息、公司治理和经营透明度,经营信息不准确,体现不充分,资信等级不高,经不起质疑和检验,这就使得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大打折扣。按照上市对企业近三年财务规范要求,个别企业存在需要补交税金、职工保险、不动产登记费用等问题,上市规范整改预期成本较高。企业家精神明显不足,满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则满”,对沿着“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路径,把握资本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窗口期认识不敏感,对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和作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规则了解不够,开辟资本运营新天地的动力不足,步入资本市场快车道信心不足,或认为企业发展距离上市遥远、高不可攀,停留在享受补助或优惠政策而被动股改、挂牌的低层次上,往新三板创新层、精选选层转板北交所晋级的动力不足,种种思想误区,制约了推进上市步伐。朔州未实现企业上市“零”突破,缺乏标杆带动和榜样范式,企业家及高管难以切身体会上市带来的好处,市场上也不会产生“羊群效应”,也难以激发出推进上市的热情和资本的力量,也就不会吸引更多企业推进上市。

二是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亟待加强。资本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由于政企在思想和共识上的错位和不统一,部门在推进政策落地及工作配合中存在支持目标不明、职责不清、沟通不畅、协调不当、服务不及时、凝聚推动合力不够等问题,导致推动企业上市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聚焦打造一流金融生态,缺乏中长期规划和一揽子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专项方案,金融业态单一、金融机构聚集不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金融法治保障、监管能力提升、信用体系建设、财金政策联动增信支持、资本市场发挥作用乏力等一系列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一时难以破解。比如,金融生态有待优化和重塑。截至2021年8月底,全市有22家银行、24家保险机构、2家证券、16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融资担保机构、8家典当行。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机构仍为空白,与体量相当兄弟市比较,差距很大。全市1.2万人金融从业人员队伍中,高层次专业人才稀缺,距离“要培养、选拔、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精通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差距甚远,对各类金融业态和金融工具认识、了解不足,存在不学不懂不会用的情况,制约了金融产品开发、金融业务拓展、服务场景构建和服务模式创新,资金净流出城市的格局长期未能改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三是中介服务保障不够有力。企业上市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从企业筹备上市到上市通常要按三年或更长时间来规划,不仅要聘请专业的保荐机构、律师所、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同时要求企业建立内部的专业团队,还需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因此,与此相匹配的各类宣传培训、中介机构、上市辅导、金融机构等资源的丰富性、专业性、服务普及性及相关机制建设和配套至关重要,既能成为有效推动企业上市的加速器,也可能成为制约企业上市的绊脚石。截至2022年6月,朔州本土没有专业的上市中介服务机构,仅有山西证券朔州公司、玺正、德正、领越、明曦、招商证券6家驻朔中介机构,且在服务层次和执业质量上,与企业诉求和政府预期目标有很大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是扎实练好企业内功。企业是上市的主体,是推进上市的主力军。上市企业是技术、质量、品牌和竞争力的代名词,企业从踏上准备上市之路起,就对企业经营业绩、规范化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企业上市后将有能力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吸引要素资源、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比有形资产更加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以实施“链长制”战略为抓手,鼓励、支持产业高集中度的龙头企业上市,开展资本运作,有效推动同类企业、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扩大产业规模,推动“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无链”生有、“弱链”变强,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与上市要求契合的产业定位和行业规模。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苦练内功,切实把经营业绩做扎实,增强持续经营能力,达到上市要求。要深刻理解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的理念,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做好各方面的规范要求,包括会计基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切实补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规范运作跟不上、土地房产等产权证照不齐全等影响企业上市的“软肋”和短板,不能急于求成、有闯关心态,切实把所有问题解决在申报上市前,防止因准备不充分而不得不终止审核、撤回申请,或因补充材料反复沟通,延缓审核进度,助推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公司上下要树立诚信合规意识,做到任何公开披露和申报信息都经得起检验和质疑。

二是切实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实践证明,企业成功上市与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对上市工作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与发改、金融、工信、财税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扎实推动各项惠企助企政策落地,出真金、拿实招、见成效是分不开的。要组建推进上市工作专班,建立领导包联拟上市企业制度,增强机遇意识、速度意识,积极抢抓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和北交所开市机遇,通力合作,凝聚起支持企业上市的合力。要强化调度,为企业纾困解难,着力解决企业急难盼愁问题。鼓励银行、融资担保、信用增信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入库企业信贷、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解决问题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及时协调解决上市推进中的难题。要畅通推进上市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对企业改制、挂牌、上市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审批核准备案,涉及的土地房产确权、股权纠纷、证照补办、历史欠帐和行政许可衔接等历史遗留问题,给予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做到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快速办结。同时,可采取主要领导过问、提醒服务、承诺整改等服务方式,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创优营商环境。要抓住落实省企业挂牌上市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和省推进企业上市倍增六个配套文件的契机,建立市对县的绩效考核制度,将新增规范化股份制改造企业数量、新增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展示板”挂牌展示企业数量、新增入选“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企业数量、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首次辅导备案登记企业数量、首次受理申报材料企业数量,新增境内外企业上市数量等列为考核指标,按年对相关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考核,形成正向激励效应。

三是务实提升服务企业上市水平。组织经验丰富、执业良好的上市中介专业团队入企精准服务,丰富股改辅导、融智融资等增值化服务。深化市、县政府与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战略合作,依托京、沪、深交易所在晋服务基地,开展线上路演展示,推动晋兴板挂牌企业通过股权质押间接融资和定向增发、可转债等直接融资方式,实现企业融资渠道新突破。推动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股改造并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宣传企业上市好处和做法,增强企业上市的主动性。通过组织论坛、专题会议、考察交流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及专业机构进行上市宣传,普及证券知识,开启和推动资本市场行业文化建设,增强金融文化素养,厚植行业文化根脉,逐步提高企业运用和驾驭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上市赋能提速。(马维东 秦勇转 范凯华 马璐娜)

[编辑: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