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旭光电商誉减值在什么时间()

撰文 / 欧阳靖宇

编辑 / 阳一

自2019年东旭系危机爆发以来,已3年有余,但盲目扩张后遗症仍在持续,两家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流入集团的百亿资金也不见眉目,以“实业报国的践行者”自居的李兆廷想要解决债务危机道阻且长。

三年了,这家资产曾超2000亿的明星企业还躺在呼吸机上。

“公司确实存在较大债务压力,主要受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旭集团”)流动性影响。”5月7日,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旭光电”)证券事务部相关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坦言。

5月5日,曾创造过上千亿元市值的“白马股”东旭光电再收问询函。深交所就东旭光电年报发出“灵魂十问”,涉及金融债务逾期、控股股东是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形、违规担保、商誉减值等众多问题。

《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东旭光电有大额金融债务逾期。其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段显示,公司货币资金余额93.77亿元,其中受限资金85.77亿元;负债中列示的金融有息负债余额248.68亿元,其中未能如期偿还债务本息金额175.81 亿元。

东旭光电的债务危机与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有限公司撇不开关系。《财经天下》周刊查询年报发现,在东旭光电货币资金余额中,有79.05亿元存放在东旭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由于财务公司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导致东旭光电在财务公司的存款支取受限。

而财务公司在东旭集团体系内则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东旭光电证券事务部相关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解释称,财务公司由东旭集团和东旭光电共同成立,是银监会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为集团及子公司提供一些金融服务,受银保监会监管,该公司是合规的公司。

“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资金池,在避免违规的情况下,旗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财务公司源源不断为公司输血,一旦集团爆发债务危机,旗下上市平台资金链必然受到波及。”清晖智库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东旭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东旭蓝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旭蓝天”)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财经天下》周刊查询其2021年报发现,其货币资金账面余额33.86亿元,其中有28.92亿元存放在了财务公司;同样,东旭蓝天也在财务公司存款支取受限。

事实上,东旭光电债务危机由来已久。早在2019年11月,东旭光电就因财务公司出现流动性困难,未能满足提取中期票据本息兑付资金的需求。同年9月末还坐拥183亿元货币资金的东旭光电,到了11月竟无法兑付18.7亿元的债券回售,以至于市场纷纷质疑其货币资金的真实性。

也正是在2019年,东旭集团的债务危机开始显现。其2019年年报显示,东旭集团营收为344.35亿元,较2018年的518.6亿元同比下降33.6%;营业利润为-324.33亿元,由2018年的33亿元转为巨额亏损。截至2019年年末,其总资产为1966.14亿元,负债1516.2亿元,负债率77.15%,同比上升了23.03%。

此外,东旭集团旗下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嘉麟杰三家上市公司,在2019年全部由盈转亏,东旭光电、东旭蓝天更是连亏三年。

东旭集团的掌门人李兆廷在资本市场曾经风生水起,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公司资产从原来的10亿多元,发展成为资产超2000亿元。东旭集团相继收购了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嘉麟杰三家上市公司,形成了旗下拥有400余家全资及控股公司,产业布局横跨新能源、房地产、环保、金融、服装等多个领域的庞然大物。

针对东旭集团的债务问题,《财经天下》周刊向东旭集团发送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时,对方尚未作出回复。

(图源:视觉中国)

连亏三年、债务连连

曾几何时,东旭光电在资本市场上头顶“白马股”光环,更有“烯王”之称。1996年,东旭光电(曾用名宝石A)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头部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商,也是最早进入石墨烯领域的中国企业之一,2011年东旭集团将其纳入麾下。

此后,东旭集团将更多业务注入到东旭光电之中。公司主业历经多轮调整,目前已成为一家以光电显示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在东旭集团的执掌下,东旭光电开始高速扩张,营收从2011年时的1亿元直线飙升到2018年的282亿元。直到2019年,这一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公司财务状况恶化,一直延续至今。

《财经天下》周刊从公司年报中发现,东旭光电已连续大额亏损三年,营收直线下滑。2019年-2021年,东旭光电营收分别为175.3亿元、70.49亿元、56.32亿元;归属净利润的亏损额分别为15.23亿元、34.03亿元、2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77亿元。

就2021年业绩来看,东旭光电更是多个业务线呈现大幅下滑的趋势。其中,装备及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分别为3.26亿元和4.9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4.99%、38.95%。

除了主营业务大额亏损外,东旭光电更是债务压顶,债券违约、金融债务违约、法律诉讼已成为家常便饭。

从逾期债券来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东旭光电未能如期兑付于2021年5月19日到期的公司债券15东旭债(112243.SZ)本金9.56亿元及其利息;未能于2021年11月17日、12月2日如期兑付债券16东旭光电MTN001A、16东旭光电MTN001B16、东旭光电MTN002的本金47亿元及其利息。

逾期债券仅仅是东旭光电待解资金的冰山一角。东旭光电已逾期未偿还的短期借款总额为45.2亿元,逾期未偿还的长期借款总额28.4亿元,涉及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多个地方性银行。

(图/东旭光电年报)

伴随着大规模的债务逾期,公司也被卷入相关金融诉讼之中。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东旭光电因资金紧张出现债券违约、金融债务逾期以及经营债务诉讼金额约为79.71亿元,上述诉讼尚处于待开庭或审理阶段。

受公司近年来业绩下滑、财务恶化的影响,有股民甚至在互动平台上喊出了“东旭光电退市”的声音。有股友认为,公司“年年亏损,钱袋子还被掏空了,现在到了无米下锅的田地,恐再难翻身”。

投资者们选择了“用脚投票”。东旭光电股价从2016年最高峰的17元/股狂跌至今天的不足2元/股,跌幅超90%,总市值从当年的千亿元跌至如今的不足百亿元。截至5月11日收盘,东旭光电股价1.68元/股,总市值94.63亿元。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东旭光电自2019年曝出债务危机以来,已连续大额亏损3年。他预测,公司“被ST”将是大概率的事情。如果继续亏损或者有其他违规的情况,甚至也不排除会被强制退市。

(图源:视觉中国)

祸起集团、火烧连营

东旭光电每况日下的经营与东旭集团的债务危局直接相关。《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在问询函中,深交所多次提及财务公司流动性问题对东旭光电的影响,财务公司作为东旭系的“资金蓄水池”,一旦爆发危机,危情势必迅速蔓延到旗下上市公司。

在东旭光电深陷债务困局的同时,东旭蓝天也因财务公司引火上身,不仅大量提取资金受限,同样面临大额债务逾期。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东旭蓝天金融有息负债账面余额91.38亿元,其中未能如期偿还债务本息合计10.43亿元。截至财报批准报出日,又新增未能偿还债务8亿元。

东旭蓝天的债务压力虽不及东旭光电,但经营业绩上也并不好看。《财经天下》周刊统计其年报发现,2019年-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68.06亿元、34.71亿元、38.77亿元,2021年营收较2019年近乎腰斩;净利润分别亏损9.57亿元、10.21亿元、5.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超25亿元。

东旭蓝天坦言,受东旭集团流动性危机影响,公司在财务公司存款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规模较大,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财经天下》周刊发现,截至2019年末,东旭光电、东旭蓝天两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存入财务公司资金余额总计108.04亿元。其中,东旭光电存入79.32亿元,东旭蓝天存入28.72亿元。然而三年过后,截至2021年末,两家公司存入总额为107.97亿元,这一数字基本变动不大。这意味着,三年来两家上市公司基本上没有收回任何资金,债务危机几乎没有任何缓解。

(图/东旭光电、东旭蓝天2019年年报)

颇具玩味的是,深交所问询函提到东旭光电对财务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18.93 亿元,并未计提减值准备。另外,财务公司拆入资金余额为38.19亿元,资本总额为30.51亿元,不符合拆入资金余额不得高于资本总额的要求。

对此,深交所要求东旭光电详细说明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问题仍未能解决的原因;详细说明公司对财务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未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因;认真核实财务公司是否已被有关监管部门责令整顿,是否存在被监管部门处罚情形。

“东旭光电一直未能从财务公司提出资金,对公司经营的重大影响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柏文喜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在东旭光电、东旭蓝天的债务危机中,财务公司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

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向《财经天下》周刊介绍,集团财务公司就是集团公司具有高配版独立运营的投融资部门,以集团为主要服务对象,展开专业投融资服务,专人专职专业专注提供投融资服务。集团财务公司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经营权和决策权,日常经营事项自行决定,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资金的集中管理调配、财务管理服务,并可从事内部企业的存贷款业务。

“财务公司在投融资服务过程中,独立法人运作,财产和集团公司隔离。财务公司出现问题时,集团公司不一定承担连带责任,财务公司既能把风险排除在集团公司之外,又能把利益输送到集团公司。” 王赤坤表示。

在柏文喜看来,集团公司所属的财务公司一旦爆雷,对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而言自然会影响其资金周转和顺畅使用。因为上市公司在财务公司的存款回无法提取,更没有可能向财务公司拆借资金来支持自身的运营所需与发展需要。

(图/东旭集团官网)

扩张后遗症

市场一直有疑问:东旭系两家上市公司在财务公司的百亿元资金三年提款未果,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东旭集团也存在着债务危机?

东旭集团遭遇的问题与掌门人李兆廷的疯狂扩张不无关系。李兆廷作为资本市场的高手,将集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玻璃制造设备生产商,发展成为坐拥三家上市公司、横跨多个行业、资产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只用了不到十年。

东旭集团的资本扩张始于2012年,通过入主宝石集团方式,间接控股上市公司宝石A,重组后该公司成为如今的东旭光电。2015年9月,东旭集团再下一城,收购了宝安地产3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东旭蓝天。

此后,东旭光电成为了东旭集团在资本市场多元化扩张的冲锋兵,开始四面出击,经过多轮并购,主营业务从此前的光电显示材料开始逐步涉及到石墨烯、建筑安装、装备及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电子通讯产品。一系列大规模的重组并购和融资扩产后,公司业绩也开始突飞猛进。

据Choice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东旭光电作为买方直接参与的并购就高达40多起,其中实施完成的达到10起,交易金额超过100亿元。2013年至2017年,东旭光电5次进行定增,总金额高达280亿元,其中有220亿元是在2015年至2017年完成。

东旭系在并购过程中,擅于炒作市场热点题材,涉足了不少“网红”领域。

2016年,正值A股对石墨烯概念热炒,东旭光电以7400万元获得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成功成为“石墨烯概念股”。2017年5月,东旭光电合计以8014万元的交易对价收购明朔(北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进一步加码石墨烯领域。

东旭光电也进军了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2017年,东旭光电斥资30亿元收购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简称“申龙客车”)100%股权,增值率高达600%,为此,东旭光电形成了超20亿元的商誉。

此次深交所问询函中也提到,东旭光电因并购申龙客车形成的商誉余额23.32亿元,累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3.93亿元,本期未新增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深交所要求其结合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大幅下滑、申龙客车净利润继续亏损的情况,详细说明申龙客车相关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另外,2018年5月,东旭光电以1.51亿元的交易对价收购深圳市三宝创新智能有限公司67%股权,进军机器人领域。

东旭蓝天则瞄准市场一直备受关注的新能源产业——光伏,其通过2016年和2018年的两次定增,狂揽资金超百亿元,用于大量光伏建设项目,从房地产行业转型成为了一家能源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东旭集团还在金融领域发起了扩张的号角,相继收购了衡水银行、西藏金融租赁、金鹰基金等三家金融机构牌照。

随着集团产业的高速扩张,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也是各种荣誉加身,财富一路飙涨。2016年,李兆廷荣获“2016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称号,排在2019年胡润百富榜第140位,财富高达235亿元。

但大手笔融资下激进的多元化扩张,为东旭系危机埋下了引线。2019年,东旭系抛出“惊雷”,东旭集团营收为344亿元,亏损却高达329亿元;账面货币资金蒸发近500亿元,其他应收账款却从期初的101.53亿元猛增至659.45亿元,暴涨了558亿元。

东旭集团曾坦承,在寻求新产业突破方面,其自身涉足产业领域过多、扩张速度过快、产业投资过于激进,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未能及时跟上。2019年,在国内经济增长逐步进入“新常态”以及国家去杠杆的背景下,公司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骤然恶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东旭集团业绩爆雷已3年有余,盲目扩张的后遗症仍在持续,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流入集团的百亿资金也不见眉目。就目前来看,李兆廷想要解决债务危机,还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