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负债比什么意思(负债比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比2020年增加了9458元;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8115元,名义增长10.3%。

经济总体形势不景气,能有如此水平,实属不易。

但工资的水平和支付水平紧密关联,统计上的工资和实际的工资会有一定出入,平均的水平模糊了实际的工资差异情况。

一位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的学生告诉我,在一个二线城市,本以为生活会轻松些,但情况跟设想的出入很大。

生活刚需,每月房贷近五千,但收入也就七千左右,每月支付压力很大,看上去的年薪十万,实在没有什么惊喜可言。

那些远离农村,靠寒窗苦读到城市发展的人,本想改变人生轨迹,成家、买房、生小孩以后,才发现人生理想不断被现实纷扰改变。

特别是当房价居高不下时,工资涨幅能否跟上,直接决定了幸福感的存在与否,很多人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不是计划如何投资与消费,而是还贷款。

一旦某个月工资不能如期发放,那简直不次于一次灾难。

据统计,目前我国14亿人口总负债达到200万亿元,约7亿人负债,人均负债14万,居民负债率已经达到62%。

据央行数据,截止2021年底,我国人均存款额为7.27亿元,居民负债是储蓄额的2倍。

个人资不抵债普遍,更为严重的是,家庭负债情形逐渐向农村蔓延,农村家庭负债水平不断提高。

高负债背后是收入的持续不景气,我们讲消费升级,核心是收入要增加。

中国人民一向勤俭持家,偏爱储蓄,但是高房价掏空了储蓄,消费又短时间无法改变,于是举债就无法避免,尽管如此,债务上去了,但消费依旧疲软。

因此,负债率是影响消费的关键,单纯的工资变动,不能说明问题。

居民消费,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永久性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如职务晋升,否则,某一周期的工资提高难以鼓励消费,因为它没改变人们的预期。

另外,工资统计主要是劳动收入,但现实中,财产性收入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反而没有引起重视,一个典型事例是工资收入中一部分要支付房租,实际可支配收入远低于统计的数据。

统计口径的工资水平,还真说明不了多少问题。